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的思考及展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马喆[1];张慧[2];王茎[3];李垠和[4]
摘要:
目的:通过对古、现代文献的梳理,探讨炎症性肠病的病因病机,总结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选穴规律和实验机制,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选穴、灸法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古代文献检索"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现代文献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数据库2005年1月-2016年1月的文献。筛选符合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与外邪、饮食、情志或久病体虚有关,针灸治疗IBD当标本兼顾,既要疏调肠腑气机,也要温养脾胃,选取胃经经穴既可健脾益胃、升清降浊,又可调理肠腑、强身止泻。在此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现代研究提示,艾灸对穴区局部可刺激温度感受器,提高穴区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对靶器官肠道具有通过调控转录因子影响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以及促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修复而发挥抗炎作用;艾灸还具有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结论:艾灸温养脾胃、疏调肠腑气机的治疗方法对防治IBD有效,基于该理论的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艾灸 , 炎症性肠病 , 中医 , 基础研究 , 思考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