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2014年柴窝堡湖面积的时序变化及驱动因素

《干旱区研究》 李均力[1];胡汝骥[1];黄勇[2];包安明[1];王亚俊[1];潘俊[3];李东阳[4];李蓉[5]
摘要:
以乌鲁木齐柴窝堡湖为例,根据Corona和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近50a湖泊水面变化的时间序列,利用激光测高卫星ICEsat/GLAS数据,提取2003-2009年水位变化信息,进而分析湖泊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条件下的年、月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柴窝堡湖水面变化分3个阶段:1964-2004年、2005-2010年和2011-2014年,其面积变化率分别为0.012km^2·a^-1、-0.256km^2·a^-1和-4.798km^2·a^-1。水面变化由缓到急,并在2014年9月25日首现干涸,湖泊水体生态功能正在逐步丧失。湖泊水面的月变化在2005年以后逐渐明显,春季处于水面峰值,秋季处于低谷,多年的月变化曲线直观地反映了水面面积加速减退的趋势。湖面边界的空间变化与湖面水位的变化过程体现了“陡岸平底”的湖泊形态特征。2005年以前,湖水面积变化较小,而湖水水位变化相对明显;2005年以后,湖水面积显示有规律的加速缩减;2012年湖水边界退缩到湖盆底部后,湖水面积与地下水位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关性。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以后的地下水开采是湖泊水位与面积变化的主要动因,1999-2004年显著增加的降水减缓了湖泊水面的萎缩速度;而2004年以后,由于持续高强度地开采湖区地下水,湖泊的水量平衡被打破,导致了柴窝堡湖干涸的生态灾难。
湖水面积 , 湖泊水位 , 气候变化 , 驱动因素 , 乌鲁木齐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