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并阐明脑缺血损伤的炎性机理和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动态影响。方法:老龄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缺血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各32只,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8只,前二组又分为造模后针刺1、3、5、10d4个时间段组,每时间段各8只。选取大鼠“百会”“太阳”穴进行手捻针治疗。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后治疗1、3、5、10d内皮素(ET-1)、FⅧ因子相关抗原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结果:针刺不同疗程治疗,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症状行为评定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ET-1与ICAM-1均脑缺血后1d即出现表达,各个时间点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治疗随时间的延长可明显降低其表达(P〈0.05,0.01)。FⅧ相关抗原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在缺血后3d开始增加(P〈0.05),并持续上升,各个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随时间的延长可使其表达继续升高(P〈0.05,0.01)。结论:针刺对脑缺血状态下海马CA3区多层面进行良性调节,并且这种良性机制随着干预时间的选择(早期/6h)和疗程的适度延长(5d以上),具有明显的累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