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庸教授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经验总结

《中西医结合研究》 肖小惠[1];李惠林[2];翁妍珊[2];刘德亮[1];王孟庸[2]
摘要:
水肿病在《内经》中称为“水”,《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指出水肿病的主要症状,并据此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到《金匮要略》则以“水气病”设立专篇并论及脉证治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风水……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外证肘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篇中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亦有五脏水及水分、气分、血分之分,此皆异流而同源。从其临床表现看,本病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本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本病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在《内经》时代已有明确认识。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肿》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
肾性水肿 , 临床经验 , 《金匮要略》 , 治疗 , “风水” , 《内经》 , 至真要大论 , 水气病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