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

《中国临床康复》 姚巧林[1]
摘要: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 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 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中风 , 中医病因和病机 , 病因辨证 ,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