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治疗脾虚湿盛型湿疮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高爽[1];李雪梅[2]
摘要:
祖国医学中的“湿疮”范畴包括了西医的湿疹,湿疮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浸淫疮”、“湿癣”、“乳癣”等病名。本病病因复杂多样,为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邪外邪相搏结,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湿疮具有皮损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损害,剧烈瘙痒,夜间尤甚,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特点[1]。根据病程湿疮又有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本病男女老少皆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根据皮损形态、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称也不同。脾虚湿盛型湿疮多是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浸淫成疮。病程反复发作,症见皮肤暗红糜烂或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伴有瘙痒,搔痒出水,并可伴见神疲乏力,腹胀纳呆,面色无华,纳差。大便溏薄不调,舌质淡红胖嫩或有齿痕,苔白腻,脉缓、滑、濡等。此证表现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治宜健脾燥湿。
脾虚湿盛型 , 针药并用治疗 , 湿疮 , 疗效分析 , 临床 , 皮损形态 , 脾失健运 , 反复发作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