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改良(mFG)评分系统评价妇女妊娠期间身体不同部位新生体毛的生长状况;分析不同部位的多毛评分对诊断多毛的价值,对mFG评分系统进行优化。【方法】收集自2014年7月至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43例,于孕前、孕5~9、10~14、15~20和21~24周进行随访,并再纳入15~24周的72例孕妇进行观察。所有孕妇在每次观察时均采用mFG评分系统进行多毛评分,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血清总睾酮水平。比较不同孕周睾酮水平及mFG分值,总体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个部位的终毛生长对多毛症的诊断效能,同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出对多毛诊断有显著性意义的部位。再将这些部位组合、分值相加命名为简化FG评分(s FG),ROC曲线评估s FG评分系统对多毛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获得诊断界值。【结果】在43例从孕前随访到中孕的孕妇中,孕前的总睾酮为(1.09±0.59)nmol/L,在孕5~9、10~14和15~20周分别为(1.13±0.40)、(1.28±0.38)、(1.83±0.63)和(1.82±0.52)nmol/L,各组与孕前总睾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个部位的多毛评分中,mFG总分在各组中分别为:1.65±0.60、2.30±0.45、3.60±0.68、4.20±0.41和4.40±0.77。身体不同部位新生终毛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上腹部、下腹部、下背部、上唇、大腿、上背、胸部、上臂和下颌。纳入15~24周观察的72例孕妇、共115例孕妇中,ROC曲线分析显示,各个部位对多毛(mFG≥5)诊断的价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唇〉下背〉大腿〉下腹〉上臂〉上背〉胸/上腹〉下颌。而排在前4位的部位,即上唇、下背、大腿和下腹对多毛诊断的贡献度最为显著,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728、0.675和0.626。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