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40例临床分析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李立芳[1];张东君[2]
摘要: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发病年龄4~42岁,其中20岁以下者24例,以上16例。肝病史4例。同胞兄妹共患2例,余无阳性家族史。角膜K-F环阳性36例。血清铜蓝蛋白均小于200mg/L,平均29.5±16.0mg/L。 24小时尿铜均大于100μg平均164.2±38.3μg/24h。 首发症状:锥体外系症状21例,其中头外伤后发病2例;精神症状或/和智能障碍15例,肝病症状2例,贫血,浮肿各1例。 临床类型与误诊情况:舞蹈一手足徐动症型:误诊小舞蹈病9例,抽动症和小脑病变各1例;假性硬化型:误诊帕金森氏病8例,脑外伤后遗症2例;精神障碍型:误诊神经官能症8例,癔病5例,大脑发育不全2例;内脏型:误诊慢性肝炎、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肾炎、溶血性贫血各1例。 讨论 本组病例误诊原因考虑下列因素:①HLD患者铜代谢异常,铜在体内广泛沉积,首发症状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②临床医师对本病缺乏警惕,儿童出现舞蹈样运动,尽管无明确感染史,常误诊小舞蹈病(本组9例);以精神症状慢性起病的青壮年,尤其是女性,常误诊功能性疾病(本组13例),如神经官能症、癔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假性硬化型常误诊震颤麻痹;对外伤后引起HLD症状显化或加重[2](本组2例),以及其它系统疾病为突出表现的病例,更易误诊。③查体不仔细,未注意用裂隙灯检查角膜K-F环。一般认为, K-F环出现率高达90%以上[3],杨任民等观察473例HLD患者,阳性率为97%[4],对HLD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价值。但青少年或早期患者,肉眼观察往往不明显,本组因此而误诊12例。④约10%HLD患者早期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在正常范围,早期患者常有尿铜正常,而且血清铜总量有时欠稳定[5]。另外,妊娠、急性感染、服用避孕药物、恶性肿瘤等也可使血清�
肝豆状核变性 , 诊断 , 治疗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