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中华眼科杂志》 顾莉莉[1];路磊[1];吴栋[1];李梅[1]
摘要:
目的探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6例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果26例(40只眼)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为双眼发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1~58岁,平均40岁。患者均以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等为主诉。眼底检查可见22只眼的视乳头轻度充血,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8只眼的后极部有黄白色病灶;6只眼的视乳头充血肿胀;其余4只眼的眼底改变不明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显示40只眼的视乳头有荧光素着染或呈强荧光,26只眼的视网膜静脉有荧光素渗漏灶,6只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有荧光素积存,6只眼出现黄斑囊样水肿。40只眼均行脉络膜吲哚氰绿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眼底后极部有鳞状或播散性的弱荧光改变。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类药物,病情严重者辅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短期口服治疗,32只眼视力提高,眼底病变消退。结论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正规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梅毒 , 葡萄膜炎 , 后 , 治疗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眼底自发荧光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特征

    背景眼底自发荧光(FAF)能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状态,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诊断,而其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中的应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和对比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FAF及荧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