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眼底自发荧光(FAF)能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功能状态,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诊断,而其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中的应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和对比首诊于眼科的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FAF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眼科诊断为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患者18例27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根据眼部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病程2个月内)组和慢性迁延期(病程2个月以上)组,均进行FFA、ICGA及FAF检查,对各期患者的FAF表现与FFA、ICGA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梅毒性后葡萄膜炎患者的FFA像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渗漏改变及视网膜的斑驳状透见荧光改变,部分患者伴有视盘着染或荧光素渗漏,急性期患者可见黄斑区渗出的低荧光,慢性迁延期患者可出现囊样水肿的高荧光。患者的ICGA显示,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弥漫性点片状低荧光,造影晚期更明显。患者的FAF像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弥漫性荧光增强,尤以急性期患者更为明显,可见斑驳状荧光,局部有点片状FAF减弱;慢性迁延期患者FAF缺失更明显;伴有视盘水肿及黄斑水肿的患者表现为相应区域的低荧光。结论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以眼底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炎表现为主,ICGA显示出广泛的RPE及脉络膜受累,而FAF表现提示急性期患者有RPE代谢的障碍,慢性迁延期患者为RPE萎缩或缺失。FAF是反映RPE形态变化的辅助诊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