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泡状棘球蚴病CT和MRI表现及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 张锦烜[1];任月玲[1];王磊[1];古丽孜拉[1];张克云[1];关伟锋[1]
摘要:
目的 总结脑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特征,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密度及灶周水肿.结果 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1例.病灶数目共51个,位于额顶叶占66.6%(34/51),位脑皮层区占73.1%(37/51);病灶0.5~5.0 cm直径大小,CT平扫呈结节状或团块状高或稍高密度占86.3%(44/51),边缘粗糙,增强后大多呈环状强化,小病灶可呈结节样强化;MRI的T1WI平扫病灶大多呈稍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黑洞"或"煤饼"样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表现与CT相仿,但强化的灰阶对比度高于CT;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灶周均有水肿表现,常呈现"烘托效应";肝脑肺"三联征"占70.6%(12/17);CT综合MRI并以灰阶高低统一描述,则有"两等和(或)两高两低"征象.结论 脑泡状棘球蚴病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和MRI联合应用和综合评价对该病具很高的诊断价值,流行病学及相关免疫学检查仍不可忽视.
棘球蚴病 , 脑 ,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磁共振成像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肝包虫病的CT和MR诊断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的CT和MRI表现。方法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42例,就其CT和MRI表现回顾性分析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组肝细粒棘球蚴病占85.71%,蛋壳样或条带状钙化、“囊内囊”、“飘带征”等为其主要表现;肝泡球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