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孙海华[1];吴志鸿[1]
摘要:
晶状体是人体内对辐射最为敏感的组织之一,少于2戈瑞(Gy)急性辐射剂量的低电离辐射和少于5 Gy的长期辐射能诱导白内障.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辐射性白内障形成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深入了解辐射性白内障形成的机制、剂量阈值及暴露类型等,将有助于理解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成,并促进辐射性白内障的研究,及临床治疗.本文对辐射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辐射剂量 , 暴露类型 , 白内障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

  • 辐射性白内障患者血清放射免疫分析

    为探讨辐射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对20例辐射性白内障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内分泌激素放射免疫分析,结果:辐射性白内障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甲状腺素值下降,促卵泡成熟激素值升高,促黄体生成激素值与正常对照组接近,结论;...
  • 某市辐射性白内障患病情况调查

    通过2000年对我市从事辐射性工作的工人白内障发病率的调查及与1974、1994年普查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接触辐射时间越长,患病率越高;采取防护措施的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患病率低.佩戴有效防护镜是防止辐射性眼伤的重要措施.
  • 不同药物麻醉鼠眼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形态学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赛拉嗪能否加重紫外线辐射性白内障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成未经处置的对照组(A组)、戊巴比妥钠麻醉组(B组)及盐酸氯胺酮与赛拉嗪配伍用麻醉组(C组).麻醉生效后(C组鼠眼球前突),选取B组鼠任意一眼应用胶带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