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解剖学与临床研究进展

《中华创伤杂志》 钟小明[1];权正学[1]
摘要:
1910年,Mixter等用丝线固定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开创了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的先河。此后,学者们创建了一系列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按入路分为前路技术和后路技术。前路技术直接接触前方压迫,但减压后内固定及植骨均较困难,常需辅助后路固定或外固定,且可能并发灾难性的医源性上颈髓损伤、咽后间隙感染等。目前常用的后路技术包括钢丝技术、椎板夹技术、Maged螺钉技术。钢丝和椎板夹技术操作简单,但内置物需进入椎管,有引起上颈髓损伤的风险,且生物力学稳定性差,植骨融合率较低,临床应用已渐少。
内固定技术 , 寰枢椎 , 临床研究 , 解剖学 , 椎弓根 , 植骨融合率 , 后路固定 , 咽后间隙感染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