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医药卫生(文摘版)》 余方青[1] 朱宝生[2] 梅妍[1] 李云龙[1]
摘要: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引起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致盲眼科疾病,具有表型异质和高度遗传的特点。该病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夜盲症,往往从青春期开始发病,其次表现是逐渐丧失的外周视力和随后的中枢视觉损失,到中年时,RP患者仍然保留几度的中心视力,但在许多情况下,疾病最终导致完全失明。临床上,该病在视网膜检查结果上显示包括骨针的色素沉积、视网膜血管衰减以及视网膜电图模式的变化。研究RP致病基因对明确该病发病机制,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寻找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是依赖于是确定其基因和突变,其中包括在受影响的个人和家庭的基因发现和突变筛选。近年来,RP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下文就常染色体视网膜色素变性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RP,AdRP)与常染色体视网膜色素变性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RP,ArRP)的相关致病基因展开研究综述,归纳常见致病基因的作用及导致基因突变发病的可能机制。
视网膜色素变性 致病基因 常染色体视网膜色素变性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视网膜色素变性隐性遗传 研究进展
下载全文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