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限号”|传太医华丽转身,凭啥喊出:我们不怕不怕啦!?

拇指医药

传太医创始人苑光波
东北姑娘一声吼,黄牛挂号抖三抖。

2月底,北京市卫计委“怒”了,开展对和商业公司私下合作、预约加号的医生进行清查处理,一众开展相关业务的移动医疗网站,包括传太医,一呼医生、就医360、好大夫在线、百度医生等收到最后通牒。这波从真人黄牛界传来的余震波及了移动医疗界,无疑是对医疗创业新贵的“啪啪”打脸。

所谓“适者生存”,“强者都有灵活的身段”,该领域的新秀传太医率先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积极回应大政方针,用“拥抱变化”的强硬心态,谋求新的商业发展机遇。

近日,在“拥抱变化,新政策下移动医疗如何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传太医创始人苑光波放声:“希望借助政策,实现自身变革。”
我们其实早已“全身而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传太医受到的影响实则是比较有限的。因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传太医已经将发展方向定在了“互联网+健康险”,所以他在本次震荡中可谓“全身而退”。

苑光波透露,早在 2015年年中,传太医进行 Pre-A 轮融资前后就看准了 “太医工作室” 的方向。到2016年跨年,传太医完成A轮融资的时候,这个战略方向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可执行的路径和详细的方案。

  尽管,传太医平台一直有有类似“绿色通道”的协助就诊业务,但在政府颁布禁令后,传太医就雷厉风行地、斩钉截铁地停止了这块业务。就在北京卫计委下发文件当天,传太医APP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停止了针对公立医院的相关业务,仅仅保留了民营医院的入口。

业内人士不禁感叹,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可能“打回原形”。

2015年11月,传太医与某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一款以传太医冠名的健康险 “传太医健康险”,该险种的基石是“太医工作室”。

苑光波介绍,2016年,传太医将投入5000万人民币,配备700人的服务团队,建设2000个医生工作室,开发至少20个常见疾病的临床协作支持系统。系统将主要实现智能协作的诊后随访、患者教育、健康预警、健康管理、远程协作等功能。

“我们计划获取10万名保户加入传太医健康险计划,分担健康风险。”苑光波表示,传太医将商业模式落在健康险布局上,是希望实现医疗服务方与支付方的统一。

对于自己的全新商业模式,传太医团队充满了信心。“没有医疗健康服务的保险只是被动的、事后赔付的金融工具;而没有保险覆盖的医疗健康服务则是一种艰难的、饱受良心拷问的生意”——正是这样的内在逻辑给团队提供了转型的动力。
我们不提供医疗,我们只提供贴身服务
好医生永远是稀缺资源,不能被简单粗暴的重复劳动连累。

如果每天被这样的情况包围: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患者没完没了的问,我解释了两遍都听不懂”、“打印机没墨了,需要我自己换”、“大量的患者走出诊室后,就失联了,诊后管理我真的有心无力”、“出诊一个上午 5 个小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周下来,我没有陪家人吃过一顿饭”……想必没有一个大夫能平心静气地提供优质医疗。

传太医要做的事,就是细化分工,分离低价值劳动,调动闲置资源则是提高效率。

 “太医工作室”就是传太医设计的一种虚拟的医生工作室,医生拥有不同资源的助手,包括医生自己的研究生、家庭医生(即基层医院医生)、以及传太医将来会整合的学医但是并没有从事医生行业的应届医学毕业生。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贴身服务医生,大致是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协助完成一系列临床医学工作,包括协助解释临床诊断、制定治疗计划、操作具体临床事务等。

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传太医成立了这样的太医工作室有 100 余个,加入太医工作室的专家名医有 100 余位,基层医生有 400 余位,医学生有 100 余位。

在苑光波看来,医疗服务类App定位有两个维度:特定人群和特定医疗场景,最早传太医是希望先围绕特定的场景,去惠及尽可能多的人群,而2016年,传太医将改变发展思路,瞄准一个特定人群,尽可能全面地服务好这个人群。
不过宝宝也是有野心的
在未来的规划中,传太医还强调通过与20 家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和 30 家优质私立医疗机构签约,在20 个有科研价值和医疗负担重的单病种上,进行数据收集和大数据分析。

未来面临管理更多的患者,传太医的软件会进一步的实现自动化改善。在疾病关键节点设置自动提醒,将智能问答替代一些低效的医患问答,同时将不同医生的患者管理习惯个性化的通过软件实现。

而且,传太医工作的重心将从处理患者咨询上升到全面的患者管理,管理贯穿诊前、诊中、诊后,从被动的传递咨询信息变为在治疗过程节点主动的沟通患者。

“对我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宏大的目标。或者说,这是我们传太医人的梦想。坦白讲,本来是打算边做边看的,万一做不成也没有人看笑话不是。也许多年后我们会感谢这次政策变动,推动我们出来做这样一次发布会。在此,我们发下大愿。希望各界朋友可以对传太医多多关照,帮助我们实现梦想。传太医回馈给各位的最重要的回报,是一个更美好的医疗的未来。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将最终成为病人。” 苑光波说。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