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并不是好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妈妈出门前叮嘱孩子:“乖乖的,听姥姥的话!”也时常听到这样的夸奖:“这孩子真乖,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好像“乖”是好孩子的标准。但很多成人发现,不少儿时调皮捣蛋的小伙伴长大后却更有成就。很多乖孩子长大后依然乖,但无论事业还是家庭都波澜不惊,甚至不顺、不幸福。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喜欢乖孩子?莫过于他们能让大人省事。乖孩子往往是这样炼成的:当家长有一堆事要处理,孩子又不听话时,威胁、训斥往往比讲道理有效。于是,“再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再不听话,让警察把你抓走!”话一出,往往立竿见影。而要安抚一个孩子的情绪则更有难度:首先要家长自己情绪平稳;然后要看到哭闹背后的需求;最后迅速想出有效的对策。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树,自然生长会枝繁叶茂,而用栅栏围起来虽外形符合期望,但压抑了许多成长的力量,甚至会造成内伤。乖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应对问题方式,决定了他在工作、生活中的表现,比如行为保守,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缺乏乐趣;敏感于周围人的言行,经常怀疑,退缩;自卑,不敢承担,感觉怎么努力都难以让人满意;习惯讨好他人,让人觉得好欺负;经常压抑自我需求,积压不良情绪,时间久了容易被偏头痛、失眠、脱发、皮炎等症状困扰。还有些孩子表面看着乖,内心的叛逆指数却非常高,等到家长无法控制时,就会爆发出来。
事实上,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孩子的天性,尊重并给予发展空间,使之发挥潜能,美好绽放,在工作中创造自我价值,在生活、亲密关系中发现自我,体验幸福。要做到这些,家长和老师摆正跟孩子的关系最关键,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带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陪他一起体验世界,体验自我。因此,第一,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想法、需求、愿望,能配合时尽量积极配合;第二,要给他爱、鼓励和支持,而不是威胁、控制、怀疑或评判;第三,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第四,让孩子做符合他年龄的事,不过分超越也不包办,比如不要让四五岁的孩子经常性地照顾体贴他人,不要强制十多岁的孩子保持长时间安静;第五,鼓励孩子表达自我,帮他建立自我边界,不侵犯他人,也不让他人侵犯自己;第六,不要让孩子去承担父母的矛盾、负面情绪。
当然,有些养育良好、内心富足的孩子也会表现出乖和懂事的特点,分辨起来很简单,看孩子是坦然、欣喜、满足,还是怯怯的、违心的、讨好的、卖力的。如果是前者,不用担心;如果是后者,就要注意解放捆绑孩子的枷锁,别让他太“乖”了。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更多育儿内容,来医药汇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