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专栏|古文赏析005:周敦颐《爱莲说》
四季变换,花落花开,几乎所有花朵都是新生命诞生前华美而热闹的序曲。唯独莲花,浅笑不语,凌波而立。莲花集真善美于一体,象征着圣洁和美好的品性。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让他道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美。那么,是什么让他对莲花如此情有独钟呢?
【诵读】
诵读专家:雅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
【书写】
书写专家:王学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讲解】
讲解专家: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学特级教师)
今天我们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生于1017年,卒于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他是北宋营道人,营道就是现在的永州道县,周敦颐是学术界公认的北宋理学的鼻祖,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有《濂溪集》行世。周敦颐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是《爱莲说》这篇散文,却是千古名篇。
“蕃”,就是多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喜欢各种各样的花,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既然是普遍的现象,那就可以有很多的例子可以来列举,但是周敦颐他只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晋陶渊明爱菊,第二个例子是自李唐以来,人们喜爱牡丹。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予独爱莲”,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立刻就明白了,原来作者是要为自己独爱莲做铺垫的,所以,它是典型的嘛。这就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技巧,先把菊和牡丹亮出来,为自己的独爱莲做铺垫。那么这个莲,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出淤泥而不染”,它是说这个莲虽然是生长在淤泥之中,但是它并没有受到污染,虽然它经过了清水的洗濯,但是它并不显得妖艳。接下来“中通外直”,这是说这种莲,它有一种品格,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再往下,“不蔓不枝”写的是它不依附于任何的势力,不攀附于达官贵人。“香远益清”则是说它的流芳能够远播,传到很远的地方,有美好的名声。而所谓的“亭亭净植”,它暗含了莲具有一种独立的品格。最后这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是说你面对莲,你的心就要油然而生敬意。
周敦颐认为,那菊就是花中的隐士了。“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而莲,则是花中的君子。这就是作者所做的一个区分,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也就认同了作者的这个区分。接下来,作者告诉我们,他要追求的是什么。现在看,像陶渊明那样爱菊花的人太少了、越来越少了。而像作者这样爱莲的人,那大概也就更少了,那么在现实社会当中,更多的人们去爱的是牡丹这样的东西。他的话里就是说更多的人追求的是一种荣华富贵的生活。所以三种花分别暗喻了三种人生的价值追求。
作者周敦颐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他的价值追求,他想要做君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君子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具有独立人格,令人敬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比较,君子和隐士相比,他不避世,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和追求富贵的人相比,他不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由此我们可以推想,作者周敦颐也应该是一位儒者。
这里就涉及到《爱莲说》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了。《爱莲说》所运用的是中国古代诗文中最传统的一种表达方式,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从《诗经》《楚辞》那个时候就有的,即作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景物上面,这就叫做托物言志。
那么今天我们把这样的诗文之作,可以叫做咏物作品。而咏物作品,有一个形和神的关系问题。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对于莲的外形的描写,是其形的表现之一,通过菊、牡丹和莲的三种形态的比较,这是形的表现形式之二。通过对形的描写,表现其神,这个神就是君子的品格,就是作者周敦颐要追求的一种人生价值。周敦颐主张文以载道,所谓的道,就是儒家之道。通过学习《爱莲说》我们已经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得到,《爱莲说》这篇文章的确是一篇文以载道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