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路︱毛德西(之七):六旬洋中医不远万里来拜师——传承中医,为学生学业成长铺路搭桥,带出一批中医技术骨干
对于祖国医学,传承是基础,发扬是提高;只有基础厚实,才能有所提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相继给大专及本科学生讲授《中医基础学》、《中药学》、《伤寒论》等课;九十年代,还作为导师指导几名研究生;退休以后,年年应邀参加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平时还带有实习生和进修生。对于备课,从不马虎,重复的课程,每年都要增加新的内容,讲解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对于“西学中”的课程,尽量结合临床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通过这些基础课的讲解,不但提高了理论水平,特别是基础理论水平,还为临床遣方用药打开了思路。
我从1994年承担研究生导师工作,虽然只带教三名研究生,但身边一直有研究生侍诊学习。不少同学说道:跟毛老师学习收获最大!2006年我被聘为国家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由我带教的两名学术继承人毛开颜、袁晓宇已步入技术骨干年龄,他们深有体会地说:毛老对于学术问题从来是一丝不苟,对我们的指导也是从一点一滴入手,一个病人,一张处方,一味药物,一篇文章,一本好书等,都给我们讲解得清清楚楚。
2009年6月,我的名医工作室多了两位“洋人”,他们是来自意大利的中医大夫,都是60余岁的人,为何要来跟余学习呢?原来他们在中国几个城市的中医院作了考察,认为这里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我在诊治疾病中,认真给他们讲解中医的基本知识与自己的临床经验,还让自己的学生用拼音为他们书写简易病例与处方。这样他们连续已经五年在这里学习,他们抻出大拇指说:“我们看了几个地方,只有毛老这里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中医的疗效真是棒啊!”
在我的工作室里,总是有干不完的事情。学员中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我总是想让他们多学一些传统的东西。为此除带教侍诊外,还为他们亲自授课、编写辅助教材、书写医学小品、到外地参观求学等等。这种“跟名师”的方法是正确的,但也给导师带来不少压力,真正是“卧不安席、食不知味”。我将尽心尽力,为他们在学业上成长铺路搭桥。
唐代文人吕岩有两句诗:“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我虽年过古稀,但每天仍坚持看病读书,“大道”虽不可及,但求“道”之乐,却寓于心中。只有读书多才能底气足;只有看病多才能出经验。实践证明,读书与临证,二者不可偏颇。但二者都需要名师指点。名师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们的指点如同薪火一样,可以使人走出暗境,开阔眼界,思维清晰,明辨真伪,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近这几年,我还不断地复习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的中医文化与养生类书,立志要将自己的点滴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中医的薪火传递下去,让更多的百姓得到快乐,享受健康!
活到老,学到老,还要工作到老。我于2006年开始学电脑,有的朋友说“人过六十不学艺”,不要再费心血了!我认为,有的科学家七、八十岁才学电脑,我才66岁,为什么学不会呢?有了这个决心,我买了一本儿童版本《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字大,附有拼音。我对着拼音,念着唐诗,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不到两个月,我便会在电脑上编写自己的书稿。后来在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老中医话说灵丹妙药》和《老中医话说中药养生》,以及《国医大师谈养生》、《国医大师》等书稿,都是自己亲手编打的。年轻人听了我学电脑的故事,都非常惊叹,说“毛老师真是跟着时代走的人!”
承古纳今 厚德为民
挂号:0371-60908747
医保:0371-60908829
急诊:0371-60908760
地址:郑州市东风路园田路口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关注河南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