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黄飞:分级诊疗,重点在强基层
黄飞
广东省医改办主任、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五大基础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之一,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关系到医改的成败。
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从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硬件软件一起抓,强基层、补短板,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
强基层是硬道理
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强基层、建机制,将提升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突破口,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从2016年起,省财政三年统筹安排112亿元,重点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关键设备购置、远程医疗建设等项目。2017年1月6日,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意见》,省卫生计生委和省财政厅制定了配套实施方案,提出11项主要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2017-2019年,广东各级财政将投入500亿元,重点投向粤东西北地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服务模式等,特别是县级医院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妇女儿童医疗机构建设。为调动基层积极性,在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础上,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保持公益一类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十三五”期间,重点是要把这些项目落实好,把这些政策用好,彻底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面貌,补齐建设和能力两块软硬件短板。
让优秀的人才愿意
去基层当全科医生
在发达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实现,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全科医生队伍。人人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是我们的愿景。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迅速展开,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学人才缺口是必须克服的难点。为培养和留住全科医生,广东用政策引导给全科医生体面的薪酬待遇,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做全科医生。
从2017年起,广东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2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除享受单位发放的绩效工资和各项津补贴外,省财政给予每岗每年补助6万元,此外,广东还将增设全科医生职称系列,职称评审上向全科医生倾斜。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明确要让全科医生的薪酬是同级专科医生的1.5倍以上。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过去,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大医院“大小通吃”,主要原因是各自的功能定位没有落实好,医疗服务碎片化、不连续。要以病人需求为中心,构建协同性医疗服务体系,关键是优化资源布局,推动功能整合和资源共享,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要上下联动。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都对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城市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要将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转至下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服务,为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强调转变服务模式,明确医疗机构急慢分治服务流程,畅通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慢性病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渠道,推进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
在当前医疗服务格局中,推动分级诊疗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建设信息、业务高度统一的医联体,最好是人财物也统一,让彼此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大医院和基层不是竞争关系、不是松散的,而是根据病人的疾病诊疗需求进行有序高效的协作。
以“县域内住院率”为指挥棒
引导资源下沉
这几年,广东将县域内住院率作为考核各地党委政府的一个重要指标,明确以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0%左右为目标,加强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
评价“大病不出县”,县域内住院率是一个很好的综合性指标,县域内住院率提高了,说明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了,更多医保资金留在当地了,老百姓看病不用奔波到外地了,医疗费用下降了。广东利用住院患者病案首页数据,坚持对全省县域内住院率和患者流向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全省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精准统计各市、县的区域内住院率,全面掌握全省患者流向、流出本地患者的主要病种、流出数量、流出后的诊疗费用等情况,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情况。2015年,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重新布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确定珠三角6市对口支援粤东西北8市,41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58家县人民医院,实施一县一策、精准帮扶。2016年上半年全省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0%,比2015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