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龙健康小讲堂”第二讲: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
儿童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其发生的根本病因是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除可出现贫血外,还可因缺铁而降低许多含铁酶的生物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功能,使机体出现消化道功能紊乱、循环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精神神经症状以及皮肤黏膜病变等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的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铁缺乏列为与死亡有关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估计全世界有40%以上的人口(>20亿人)患缺铁性贫血,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存在铁缺乏的人群,如孕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发达国家为18%,发展中国家为56%;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发达国家为17%,发展中国家为42%;学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发达国家为9%,发展中国家为53%;男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33%。WHO规定人群贫血是指血红蛋白低于贫血标准的现患率>5%,如人群贫血发生率<15%为低度公共卫生问题,人群贫血发生率15%~40%为中度公共卫生问题,人群贫血发生率>40%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妇女和儿童是铁缺乏的高危人群。
缺铁会导致贫血已是众所周知了,然而对贫血以外的一些表现却并不十分了解。 患儿起病大多缓慢,常常在婴儿6个月以后开始发病。最初小婴儿仅是面色显得苍白;而大一点的孩子在活动时易感累,身体没劲。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出现孩子不活泼、不爱玩,为一点小事哭闹不止,常和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情况,很多孩子在做事情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较慢及记忆力减退,同时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及 腹泻 症状。当出现中重度贫血时,面色苍白会更明显,口唇和眼结膜、指甲、手掌缺乏血色;患儿因免疫力的下降而常常感染细菌和病毒;有些孩子表现出“异食癖”即吃土块、墙皮等不能吃的东西,指甲变得薄而脆,中间凹陷似小勺,更为严重的出现心脏扩大及肝脾肿大。
由于参与人体代谢的很多酶含有铁,所以当人体患缺铁性贫血时,会使体内很多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人体多种代谢紊乱,从而影响了多个器官的功能。如影响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肌肉运动功能、智力发育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婴儿体弱,极易患感染性疾病。尽管胎儿在母体内最后3个月,体内储存了大量的铁,足够婴儿出生后4个月内应用,但婴儿长到6个月时,体内储存铁已经基本用完,如果不注意从辅食中添加含铁量高的食品,弥补奶类食品含铁量的不足,就很容易造成体内铁的缺乏。
研究已证明婴儿期铁缺乏对认知功能和行为发育有较长期、不可逆的损害,可持续至儿童期,且铁剂治疗亦不能完全恢复损害的认知行为。部分家长认为轻度贫血可“食物补充”,对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后果不了解,即使治疗也不能坚持完成疗程。加之目前铁剂品种少、口感差,儿童服用的顺应性低,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