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上海医药关于创新项目的投资逻辑

上海医药

        4月8日,由“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主办、E药经理人支持的“共创未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首届年会”在京召开,600余位健康投资界大佬、企业家、科学家参加了此次大会。在会上,这些站在投资、医疗、医药三大领域的顶尖人物在一起对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各自的判断。上海医药左敏总裁等众多医药上市公司掌门人及高管到场,以推动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和全球化为目标,就实业与资本方面的问题与业界分享真知灼见。


        医药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稳和医改的继续推进,医药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未来 5-10 年仍然将保持稳健增长的态势。同时,医改加速推进、监管日趋严格,“控费、质量、创新、整合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的关键词。作为一家覆盖医药制造、分销、零售的综合医药产业集团,在这场大发展、大洗牌的时代浪潮中,上海医药凭借对趋势的深刻判断和清晰洞察,积极顺应产业变革,加快集约化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和融产结合发展的转型发展步伐,争做行业领头羊。



        大会圆桌论坛上,左敏总裁不仅向业界介绍了上海医药的经营发展理念,亦围绕创新项目投资的机会与陷阱这一讨论专题发表见解。


        国际化是行业增长的新动力,创新更是源动力。上海医药集中集聚于肿瘤、精神神经、免疫代谢、心脑血管等领域,持续加大创新投入,2016年研发费用占到了工业销售收入的5.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不足2.5%,上海医药作为一家国企却达到了5.4%的投入比例,而且这几年来还在不断加大。公司计划于今年在欧美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此外,自研、合作、并购相结合,更多地看中R&D中D的阶段。


        新药投资要面对的首个而且很难逾越的“陷阱”就是药物研发本身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讲到创新发展,确实非常困难,是所有想做大的药企必须过的槛。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有可能找死。我们每年都要毙掉一批新药研发项目,但既然在战略上已经认定了必须要创新,就应该坚持不懈。”


        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中,人工费用占了较大的比例,真正用于新药开发和临床的费用相对而言比例并不高,但确确实实都是新靶点、新结构、新物质的创新药物。本土企业需要踏踏实实从高端仿制药到改良性创新,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持之以恒,逐步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创新道路,研发出世界级的新药。


        近年来,海归回国促进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但也要清楚一个事实,诸如罗氏这样的全球药企巨头,其新药开发并不是依靠个人,而是靠一个整体的结构优势,是一个有强大背景的群体。归来的海归中,有些只参与了所在企业新药研发中的一个部分,“比如说这人只做了奔驰汽车的一个零件,现在却要让人家回来把整个奔驰车复制出来,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而陷阱可能就在这里。 


          “怎么避免陷阱,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儿,在研发上一定不要请外行,要请高手。



       医药工业企业“产品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以往依靠一流的销售把二流的产品带到一流企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分销业务则是“终端为王”。所以,谁掌握了最多的、最实在的终端,就投谁;谁有最好的产品,就投谁。这是上药的两个基本判断。


        “上药关于新药研发立项审批,就一个标准,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看是不是满足未来5-10年新的临床需求。无论是解决安全性问题,或是服用方便问题,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临床新需求。同时要强调,这样的新需求必须放眼全球,具备全球视野。不管是本土还是海归,必须以全球视野来做新药,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