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解绑」 医生成为公共资源 助力多点执业

七师卫生之家

       4 月 1 日将要施行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有利于医师的多点执业。


       多点执业是指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后,受聘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的行为。面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师难以下沉到基层的难题,我国先后发布了多个政策鼓励推进多点执业。早在 2009 年,原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一些部门和地区进行试点;2011 年,符合条件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 2 至 3 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2015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保监会就制定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医师合理流动,通过放宽条件、简化程序,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并对医师多点执业的资格条件、注册管理、人事(劳动)管理和医疗责任做出了明确,支持医疗机构和医师购买医疗责任保险等医疗执业保险。此外,还要求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地规定医师岗位职责,完善考核、奖励、处分、竞争上岗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办法,不因医师多点执业而影响其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


       3 月 2 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将过去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执业地点修改为「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所在地的省级或者县级行政区划」,执业医师的注册地点为省级行政区划,执业助理医师的注册地点为县级行政区划,实现「一次注册、区域有效」,医师多点执业进一步放开。


       「4 月 1 日要施行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有利于医师的多点执业,执业医师在一家医疗机构注册后可以在全省范围的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同时也开通了很多便利通道,在网上即可注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但是其背后可能还存在很多问题。」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来自现实的深刻「提醒」


       在实践过程中,多点执业出现了尴尬遇冷的局面,医生因工作负担重不愿多点执业,院方不愿放人,其既有医生与所在医院利益上的矛盾,也有法律责任上的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多点执业作为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可以推动分级诊疗体制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缓解百姓看病难的困局。而对于医生来说,让医生用自己的医疗服务通过「多点执业」获取合理报酬,有利于提升医生收入,也符合市场规律。


       「文件虽然出台了很多,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徐毓才表示,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的人事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工资制度不利于医师的多点执业。


       尽管有政策利好,但在实践过程中,多点执业却出现了尴尬遇冷的局面,医生因工作负担重不愿多点执业,院方不愿放人,其既有医生与所在医院利益上的矛盾,也有法律责任上的风险。「对于医院来说,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进行多点执业的医生都是业务骨干,还可能带走我的病人,医院的发展业务收入就会减少。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主任医师都进行多点执业了,不利于整个科室人心的稳定,会影响大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反过来讲,主任医师都不能进行多点执业,其他医生也肯定去不成。还有就是如果发生了医疗纠纷,患者找的还是医院,因为现在的赔付以医院为赔偿主体,多点执业的医生在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出现纠纷后,患者仍旧要求医生的所在医疗机构进行赔付。」徐毓才表示,除了医院有所顾虑之外,医生自身也有所顾虑。「除了政策放开之外,医生也在考虑进行多点执业是否对自己有利。」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大家医联创始人孙宏涛则认为,多点执业这一政策现在还没有落地的主要原因还是相关政策不够明晰,多点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很多细节在政策上可能没有跟上。


       作为被外界称为全国首个「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多点行医医师互助平台,大家医联开创了体制内医生创业的先河,也为多点执业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孙宏涛告诉记者,医生集团是比较低风险的医改尝试,有些医生想多点执业,但是不清楚哪些医疗机构需要人才,而需要人才的医疗机构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这些医生,所以大家医联基于这种需求,帮助医疗机构与医生建立联系,主要是用于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大家医联的重点是「做出增量」和「优化存量」,让原来得不到服务的患者得到服务,让原来挂不上专家号的患者看上专家,帮助原来没有某项技术的医院开展新业务。在这个平台上,医生能够下沉到基层,也有相应规范化的管理,而不再是单打独斗。「我们也会要求我们团队的医生遵守相应的规定,处理好与医院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大部分医生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多点执业,也办理了多点执业的手续。」孙宏涛说。


自由执业或成未来方向


       希望能够有可执行的相关政策出台,如果政策比较模糊,对同一个政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多点执业没有出台细则,实行起来是有难度的,所以才会导致政策的不落地。举个例子,如果医生在甲医院拿五天的工资,但是这五天当中,有两天医生选择去多点执业,那这一定是不合理的。如果医生要在甲医院工作三天,乙医院工作两天,只要医生在甲医院拿的是三天的工资,所有的医保、待遇都是按照三天计算,这样就公平合理了,也便于落地实施,大家也没什么可以诟病的。」孙宏涛说,「现在的政策也越来越明晰,医生集团算是自发的多点执业的尝试,可能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未来可能会走向自由职业化。」


       徐毓才也认为,自由执业或成最终趋势。多点执业如果不在根本上改革就是隔靴搔痒,所以要进行自由执业,让医生从体制内走出来,与医疗机构形成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


       深圳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今年 1 月,《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和医师由深圳市医师协会管理,并授权深圳市医师协会实施医师资格考试,医师执业注册和备案,医师定期考核等工作。多点执业医师要与医院签约,规定服务时间及纠纷处理办法等。深圳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尝试,把医生的评审和行政管理由医学会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医生跟医院实行合同管理、协议管理,以医生个人的名义参加医疗责任险和医疗意外险,从体制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对其他地区的探索具有参考价值。


       医院的用人观念也应发生变化。徐毓才认为,对很多人来说,「单位人」的概念也十分深刻,与单位的感情和牵绊很深。应促进公立医院建立新的用人、管人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用人、管人机制上,改变医生的「单位人」身份,把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样医生的职业状态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医生都是国家的人才,多点执业其实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从一个大的人才观来看,多点执业其实是好事。」孙宏涛说,「多点执业的整个历程也是有高峰和低谷的,刚开始时很多医生非常雀跃,乐意尝试多点执业,但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一些打击,可能就会陷入低谷。当然,真正愿意做这件事的医生还是会出来进行多点执业的。院方也是可以理解的,对院方来说,其增加了管理难度,但是反过来也对医院是一种推进,院方也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而那些没有达到要求的全职医师,也不能领取全职薪酬。」


       「希望能够有可执行的相关政策出台,如果政策比较模糊,对同一个政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在实行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一直强调要做增量的服务,优化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让大医生真正做大医生的事情,减少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孙宏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