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绿盐城 跟师全国名老中医吴中朝之学习心得篇

盐城市中医院

3月16日——3月19日,全国名老吴中朝教授再次来盐。吴教授此行不仅为广大市民带来健康福祉,更亲自收我院五名中医骨干为师,让自己的医德医术在盐城传承弘扬。吴教授是中医大家、名家,能拜他为师是我院医务工作者莫大的荣幸。跟师期间,郭锦华、陈如勇、王卉、姚东坡、安静5位学术继承人认真观察老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治学态度;吴教授离盐后近一个月的时间内,5位学术继承人时时揣摩老师的教诲,遇到问题及时请教,深感受益良多,每人特叙一篇跟师心得体会,以书心中块垒,感谢老师授业解惑。 








郭锦华跟师笔记

心得 1:

     经过近两次的跟师学习活动后,我觉得科室乃至整个医院都有大变化,尤其是我对吴老师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尽管30年前,吴教授就是我的任课老师,但是,在这30多年里,吴老师经过刻苦的努力,无任是学术层次还是临床技术水平、经验又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我们却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尽管临床能力有提高,但是,由于生存环境的需要,我们逐渐形成的知识结构、临床思维模式有西化倾向,出现中医思维弱化、畸化现象,甚至有个别人失去自信,轻视中医,临床中不能充分发挥我们中医的优势。经过近期吴老师团队的两次义诊,我们侍诊吴老师左右,见识了吴老师及其团队对中医治疗手段的疗效,也看到了一位中医大师在遣方用药时的统帅风度和人格魅力,大家对中医的自信心在提升,周边看经典、背方歌的越来越多、医疗文件书写中对中医辨证用药更加重视。吴中朝教授来到我们医院义诊、讲课,就像给我们医院吹了一次中医集结号,他那是鼓励我们大家在中医的大路上努力奋进。

心得2:

    在吴老师团队第二次来盐活动后,我浏览阅读了我们抄方的记录本,想在一百多份抄方记录中总结出了吴老师大致用药的规律。可是许多相同的疾病的治疗方法,吴师的遣方用药也不尽相同,似乎从中无法寻找出一定的规律。在同其他师弟师妹们的交谈讨论中发现,他

们也有我这种“走捷径”的心态,总想在这一两次的跟师中就能总结出老师的“核心机密”,甚至老师治疗某个疾病的经验规律。但是最后我突然意识到了,要了解和掌握老师的经验,尤其是系统的了解掌握老师的经验可不是一天两天或一蹴而就的事情。关键是学习老师的经验是学老师的辩证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死记方子或用的哪些药。

心得3:

    我们真的很荣幸,在市政府、卫计委、院部各级领导的努力下,我们终于能拜上国家级名中医吴中朝教授为师。自从拜师以来,同其他师弟师妹们一样,脑子里一直很兴奋,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通过跟师取到师傅的真经!我也同样考虑这样的问题。我集中了自己的多时的想法,也参考了其他人及多种资料,总结出了跟师要做到的“八勤”。

    1、勤发问:在跟师中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的理解提高一个层次。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自己不问清楚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我觉得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我们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2、勤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要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单纯死记其使用的方子。 

    3、勤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其医学源流。 

    4、勤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 

    5、勤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自己临床中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并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样医技会迅速提高。 

    6、勤思考:我觉得如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7、勤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一是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二是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三是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四是多与所治患者交流,观察了解治疗疾病的疗效变化。

    8、勤写作:通过以上的过程,你必有所得,此时我们应该做总结性文章了。真如吴中朝教授所教导我们的:“大家要向诸位善于总结的同学学习,多观察、多动笔、多写文。”

心得4、

    通过过去半年两次的跟师学习,我对吴师的了解更加全面。他不愧为国家级名医,既有丰富的临床理论及实践经验,在与患者的沟通

方面也有绝招,在对患者问病史诊脉望舌及解答学生问题之时,那种通俗的比喻、诙谐的语言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容易理解,也让患者及家属心满意足。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而诙谐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将使我们受益终生。找吴老师看过病的患者及家属都说,首都的大家就是不一样,看完病后病人都心情舒畅,药还没吃呢,病就去了三分。由此看出,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医患关系背景下,医患沟通尤其显得重要。掌握吴老师的沟通技巧对我们未来临床工作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郭锦华









陈如勇跟师笔记

家乡情,家乡行。2017年3月16日,吴中朝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及其工作室团队第二批盐城义诊队在时隔3个月后又来到了盐城。吴教授是盐城籍的教授,之前就有很多盐城的患者曾不远千里去京城找他求医。吴老此次来盐城主要是为了将精湛医术,带到盐城,为人民的健康送福;同时培养一批具名老中医诊治特色的地方医疗团队以服务本土一方;并将学术平台构架到盐城,为盐城学术创新和学术交流创建平台。 

为迎接吴中朝老师的到来,笔者在总结首次跟师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强化了《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四大经典的学习,学习了澄江学派鼻祖承淡安的学术思想,学习了吴老师的著作,视频资料,力争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并且我院提前投入了一套现代化的数字诊疗可视同步录相传输设备。在观摩室里,一批年轻医生同步实况观摩吴中朝老师的全部诊疗过程,体验与学习名老中医诊病思路与处方经验。3月16日上午,我院门诊4楼的吴中朝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临床带教基地的诊室外,已经迎来了大批的新老患者,接诊台的病例已经堆了厚厚的几层。 广大盐城患者,一听说京城名医来诊,都早已候盼。吴老师接诊的患者,不仅仅人数众多,而且很多是久病、重病,其中不乏有一些绝症患者,他工作的强度和难度甚大,而老师总是耐心问诊,详细辨证,斟酌开药,不来半点马虎。同时且要带教试诊、抄方的各级医生,尽可能让大家明白如何辨别疾病,如何临床思维,如何处方用药,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多交给我们一些自己的临床经验,可谓用心良苦。诊治期间穿插着针灸操作,操作娴熟,治疗方法众多,短短的2天时间让我受益匪浅。回顾这2天的跟诊学习,我觉得有以下一些体会:

我发现临床工作中吴教授非常善于通过病人对病情的描述来判断病人的性格特点,因此对于病人的开导也常常能一语中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目前由于生活的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变快,很多病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适合的言语,有效的安慰,对于患者都是良药,尤其是吴教授这样大师级的人物,良言一句胜千金。但是这样的观察力以及选择合适的语言安慰不同的患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总结。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吴教授诊治病人,辨证论治准确,捉住主诉来明确患者求诊原因,同时大体了解病位,结合舌苔脉象,了解病情虚实、寒热,进一步了解病位,继而确立治疗原则,拟方布药。这就要求我们要稳扎中医基础,可以灵活应用,可以在众多症状中抓到重点主症,同时排除假象,另外还要结合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来考虑个体化因素,进一步辅助诊治

    另外吴教授的临床操作方法众多,运用灵活,包括普通针刺、火针、拔罐、手法推拿等等。观摩了吴教授的针刺治疗后,我发现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吴教授非常擅长根据病情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方法,如放血、腹针、透刺等。另外吴教授火针的操作确实让人惊叹,高温燃烧的火焰将火针烧的通红发白,然后迅速刺入穴位后迅速出针,手法娴熟。

吴教授提出汤剂配合膏方的服药方法,速效和缓效药物相结合,充分发挥中药疗效。这一方法的提出,确实给我们中药使用方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要灵活机动,不可拘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吴老是笔者30年前的老师,今天再次拜师学艺,得以提高,明天仍然是我的老师,总结老师的经验,加以传承。吴老的第二次义诊虽然结束,但跟师学习永不停止,期待吴老的再次到来。









陈如勇









姚东坡跟师笔记

2017年3月16日,丁酉年二月十九,惊蛰后,吴中朝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团队的第二批盐城义诊队在时隔3个月后又来到了盐城,此行成员有:全国名老中医吴中朝教授,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恩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针灸医院疼痛科周劲草医生、北京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谷深医生、河北高阳人民医院中医妇科王雁副主任医师、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继承人刘春、谢佳序医生。

吴老说,千里而来,送医盐城,服务乡亲,既是一责任,也是一份义务,更是一份自豪,再没有什么能比得上亲自解决家乡患者的痛苦更高兴的事了!此行有三个主要任务: 1将精湛医术,带到盐城,为基层人民的健康送福; 2把吴门的精湛医术传播到盐城,旨在培养一批具名老中医诊治特色的地方医疗团队以服务本土一方; 3将学术平台架构到当地,为盐城学术创新和学术交流创建平台。  

 一、 春江水暖花已红,碧树迎师笑东风 

为迎接吴中朝老师的到来,我们在总结首次跟师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强化了《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四大经典的学习,温习了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了澄江学派鼻祖承淡安的学术思想,学习了吴老师的著作,视频资料,力争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医院也积极准备,提前投入了一套现代化的数字诊疗可视同步录相传输设备。在可视大厅里,一批年轻医生同步实况观摩吴中朝老师的全部诊疗过程,体验与学习名老中医诊病思路与处方经验。

 3月17日一大早,盐城中医院门诊4楼的吴中朝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临床带教基地的诊室外,已经迎来了大批的新老患者,接诊台的病例已经堆了厚厚的几层。 广大盐城患者,一听说京城名医来诊,都早已候盼。吴老师接诊的患者,不仅仅人数众多,而且很多是久病、重病,其中不乏有一些绝症患者,他工作的强度和难度甚大,而老师总是耐心问诊,详细辨证,斟酌开药,不来半点马虎。同时且要带教侍诊、抄方的各级医生,尽可能让大家明白如何辨别疾病,如何临床思维,如何处方用药,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多交给我们一些自己的临床经验,可谓用心良苦。

18日,也安排了整天义诊。吃的是盒饭工作餐。随后,又投入了紧张的临床诊疗工作中。我们这些学习和抄方的医生们书写病案,记录病情,将吴老师的治疗方法和思路详加记录。京城南下团队中,有身经百战多年从事临床工作医生,曾长期跟诊于吴老师,继承了吴老师的诊治经验与针法特色,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患者膝部受伤,下蹲困难,经吴老师两针下去,当时患者酸胀疼痛难耐,拔针后活动自如,吴老师说,这就是经筋理论的具体应用, 以后给你们好好地讲一课。一个患者腰痛,腰椎间盘突出在多地医院针治,毫无效果,经过详细诊察,施以针术,综合治疗,患者疼痛即刻减轻;一右脚趾发黑的脱疽患者,从山东慕名而来,奇臭无比,吴老师毫不嫌弃,认真劝导,细心诊治,施以方药,患者满意而归。我的体会是,吴老师善于多方合用,汤药与膏方并施,重视心理疏导,重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吴老师讲,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冬有寒湿,夏有梅雨,湿邪害人最广;妇人有经带胎产,肝为先天,气滞为多,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人四十而阴气自半,肾之阴阳俱损,治病当辨清表里寒热虚实,尊张景岳之两纲六辨。

 在住院部,选择了三个疑难重症病例。第一个病例是脑梗后遗症;第二个病例是带状疱疹后遗严重的神经痛;第三个是老年痴呆。吴老师带领工作团队及盐城中医院医师们对此上述三个疑难重症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查房,在聆听了主治医生病例汇报和现行诊疗计划之后,客观分析了三个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从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入手分析疾病,抓住病机重点,制定合理而有效的诊疗计划,强调了经络辨证的重要性,给予了新的建议,并就地用特殊针法进行治疗与示范,特别是就此类疾病的诊治思路作了详细的讨论。强调查体要细,辨证要病因病位病性病理演变考虑周全,不能被西医诊断迷住眼睛,中西合参,是为了提高疗效,而不是妄自菲薄,迷失自我。真是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大道至简话阴阳,授业解惑弘澄江

 吴中朝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成员一行,此行除了义诊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在盐城中医院举行“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拜师仪式”,此次吴老师又招收了盐城市中医院的郭锦华、陈如勇、姚东坡、王卉、安静等5位医师,成为澄江学派吴氏新的弟子,以继续继承和发扬澄江学派的学术特色,传承吴中朝老师的学术经验, 在盐城市中医院乐进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筋经分会王恩光副秘书长、盐城市卫计委陶慧副调研员的共同见证下,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医学之道,在于不断传承与创新。拜师仪式结束以后吴老师进行了一场期待已久的学术报告--“经方制化探赜”,这是应盐城中医院和盐城周边医院的邀请,由当地医务工作人员提前报名,数百人参加的学术报告。很多基层医生从盐城四面八方赶来,占满了偌大的会堂,大家都十分期待这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聆听名医的教诲。

吴老师在学术报告中,将经方的定义做了新的阐释,并列举了《黄帝内经》十三方,娓娓道来这十三方的处方用意,临床运用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病案,深入浅出,让大家听得十分投入,接着又讲到《伤寒杂病论》伤寒六经辨证的要点和代表处方,以代表处方的变通运用方法及案例举例,条理清晰,语言精练,形容生动,使我以往焦虑的经方与膏方是否矛盾的困惑,豁然开朗,经方讲君臣佐使,膏方是多方合用,同样讲君臣佐使,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 在学术报告中更对现行的中医药剂量以及古代的度量衡做了一番有理有据的考证,在用药细节上为大家学习经方拨开云雾,理清了思路。报告会精彩纷呈,让我们与出席学术报告会的听众都受益匪浅。

吴老师不仅是澄江学派的学术继承者,全国名老中医,也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经筋分会会长。吴老师鼓励盐城中医院医务工作者更多的参与到中医针灸经筋分会的学术活动中来,以促进筋经医学的发展和普及,加快筋经医学人才的培养,为医院学科建设、在经筋学术平台上交流与合作注入更强劲的活力,攻坚克难,勇攀医学高峰,为推动祖国医学的发展和大众福祉,做出贡献!

 三、 盐城京都千里远,感念吴师传道情。

 澄江学派吴氏名老中医工作室第二批盐城行圆满结束,带着吴老师家乡人民的亲切盼望和感恩,带着工作室成员的疲惫和欣慰,带着盐城中医院的发展和提升愿景,吴中朝全国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团队回北京了,我们送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恩光赴火车站,途中就经筋学会在盐城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将学术平台架构到盐城,为盐城和全国针灸学界的交流学习,为盐城的学术创新和学术交流创建新的平台进行了深入交流。  

回忆着吴老师一行在盐城的点点滴滴,我们正在整理病例资料,准备编写一本《吴中朝针灸全书》,把老师的真经学到手,验之于临床,把澄江学派吴氏名老中医筋经学术的星星之火,发扬光大。 









姚东坡









王卉跟师笔记

吴中朝工作室第二次活动于2017年3月17、18日在本院继续进行。现将这次跟师心得与大家分享。

    1.门诊抄方心得 吴教授分析盐城为近海地区,同时,位于湖泊交织的里下河地区,故盐城气候多风、寒、湿,门诊看病患者舌苔以白腻苔或黄腻苔多见,提示多为湿病,建议用药时要健脾化湿;同时,又因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生活压力大,故多夹杂肝气失疏,建议用药根据个人特点加用疏肝理气之品,吴教授在门诊一边看病,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方、取穴虽时有相同,但用法有迥异,值得我们好好领悟!

    2.病房查房心得 吴教授在病房查看三位患者,本人感触颇深:吴教授西医诊断与中医诊断切换自如,同时告诫大家临床工作中要“不为专家是从;不为固定程式据泥”。指出我们工作中常常为西医诊断所诱导,丢失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把疾病化整为零,这是学中医的大忌,往往会“一叶障目”,“丢了西瓜捡芝麻”,造成“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局面,同时,吴教授希望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把检查分析、西医诊断中医化;疾病归经化;中医治疗特色化。同时,在临床工作中,要对病人进行治疗价值风险评估,要加强临床思维发展化,疾病处理操作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吴教授的这番讲话,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正如吴教授所讲,我们在临床中往往因为某些原因,抛开、忽略了我们中医基础中最基本的东西,就像我们对空气视而不见。其实,它们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没有整体观念、没有辨证论治,那就不是完整的中医思维,我们在中医临床工作中也就很难有新的突破。

    3.校友座谈会心得 吴教授在此次活动中举行了校友座谈会。在听了本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各级毕业生的自我介绍后,吴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是科研方面。吴教授指出,科研工作要注重在平时,要善于动脑,要善于寻找不同点,要方便操作,要先简后难,要大量化、分批化,方可“水道渠成”。

    总之,在此次活动中,我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了解到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现代甚至将来都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为中医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热,一份光,象吴中朝教授一样造福民众!









王卉









安静跟师笔记

惊蛰过后,天气渐暖,3月16号是吴中朝教授团队再次莅临我院吴中朝工作室就诊指导我们工作的好日子。这一次对于我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由于16年年底,刚刚通过了副主任医师的评审,此次我也有幸获得了获得了向吴教授拜师的资格,非常幸运的成为了吴教授的弟子。医院对于此次拜师也相当重视,事先我们就熟悉了一下拜师的流程,但是3月17号下午的正式拜师仪式还是让我心潮澎湃,心中激动不已。拜师仪式上我单膝下跪用略带颤抖的双手向老师敬茶时,仍然觉得我今生能有机会向全国的名老中医吴中朝教授拜师学艺是那么不真切的事情,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是全国知名的名老中医呢,成为老师的弟子,我想能去北京跟师学习的日子应该不远了吧?

    17号下午拜师仪式结束后,老师又给我们做了关于《经方制化探赜》精彩的报告,要是说之前仅仅是通过宣传对老师有了粗浅的了解,这次报告让我对老师的中医水平产生了崇拜之心,辩证准确,用药精准,最难得的是在困境中能找到治疗的方向,这种能力是最让我佩服的。在就诊过程中老师也说:“何为专家?就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在长期的思考总结基础上,一旦碰到疑难杂症,能够准确的找到治疗思路与方法。”俗话说的好“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治疗方向,这是长期坚持思考,善于思考的结果。老师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使我明白要想把祖国的传统医学学好,必须在精读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在临床工作中勤于思考,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分析能力,成为具有大家的潜质。

    在短短的2天工作中,老师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凑,两天一共看了100多个病人,加上病房查房、做专题报告,事务繁多,但是老师一直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实在让人佩服。此次就诊,慕名前来的患者非常多,有不少患者是上次就诊后效果良好回头复诊的病人。很多病人反应老师的方药疗效明显,不少病人除了自己前来,还把家人一并带来就诊。可见老师在辩证准确,疗效显著。辩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一直也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此次就诊过程中老师也会在紧张的看诊过程中针对典型的病例给我们辩证分析。从老师的辩证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师的辩证灵活,善于将经络辩证、三焦辩证以及脏腑辩证灵活运用,不拘泥于单一辩证理论体系。此外老师治疗方法诸多,除了中药治疗外,毫针针刺、火针、小针刀、泡足、外洗、外敷、食疗等等,随症加减,随病症选取治疗方案,治疗灵活,思路开阔,实在让我们增长见识。比如有个胰头癌伴肝脏转移腹水明显的病人,老师考虑到患者纳差,特意嘱咐一副食疗方,将八珍汤、车前子以及冬瓜皮熬汁放入西瓜或冬瓜内,将作料拌好的鲫鱼、黑鱼、鸭子等食物隔水蒸,每2天服一次,以上食物轮流使用,即考虑到患者目前为肿瘤患者,腹水明显,蛋白偏少,需要蛋白等营养支持,又考虑到患者目前腹水明显,使用冬瓜、西瓜作为盛物,以达利水消肿之功,心思巧妙,考虑周详,实在让人叹服,这些不是经过长期的临床思考,是难以短时内考虑全面的。还有一位膝关节外伤的病人,下蹲时关节屈伸不利,长期受此困扰,老师采用三寸长针,膝阳关透曲泉,强刺激不留针,针后患者即觉局部关节活动轻松,效如桴鼓,诸多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师针刺手法娴熟,取穴准确,疗效显著,我看了觉得短短的一天半的学习观摩觉得时间短暂,希望能有机会去北京,跟师学习一段时间,让自己的临床能力更加精进。









安静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