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
天市卫发〔2017〕87号
天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天水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卫生计生局,市直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
现将《天水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天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年3月27日
天水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推进“健康天水”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全市卫生和人口事业科学、有序、快速、协调发展,根据《甘肃省“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16〕102号)和《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政发〔2016〕39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十二五”发展基础和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狠抓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中医药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卫生人口事业快速发展。
——卫生计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医疗资源配置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卫生计生精准扶贫扎实推进。
——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
——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第二章 “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健康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选择,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卫生计生事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突出,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一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深化医改的环境将更加有利,医改重点领域将实现突破,各种政策的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二是持续增长的综合国力为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卫生事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是中央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潜力很大。
四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社会各界对卫生计生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速度加快将成为必然趋势。
二、困难和挑战
一是疾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大,新发传染病以及传统烈性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食品药品、生活饮用水安全等问题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明显,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及社会安全事件也对医疗卫生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任务将更加艰巨繁重。
二是深化医改任务依然艰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医疗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公平性亟需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更加迫切需要转变简单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从体系优化和结构调整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三是医疗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健康产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尤其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基层服务能力仍比较薄弱。
四是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缺乏有效衔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缺乏有效合作和协同共享,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卫生计生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亟待转型。
五是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编制不足,数量短缺。人员超负荷运转现象突出,综合服务能力不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力量薄弱,服务水平不高,全科医生培养需进一步加强。村医队伍年龄老化,业务水平低,队伍更新缓慢。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高级人才比例偏少,高层次人才缺乏。
六是公共卫生工作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应急装备缺乏,检测手段落后,防治技术欠缺,应对重大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预防救治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还不足。
七是人口社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十三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人口抚养比上升,劳动力趋于老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主体,人户分离严重,人口服务管理任务艰巨繁重。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坚持以人为本,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统筹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实现健康天水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卫生与人口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健康天水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实现全市人民病有所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推动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医疗与养老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市级、县级和基层协调发展。突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不断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
——坚持公平公正,加强监管。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注重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推动卫生计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人口管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奖励扶助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高。主要预期目标为:
——居民健康素质。居民健康知识基本普及,全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13岁;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2/10万和10‰以内,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差异进一步缩小,平均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6%。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在300/10万以下,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重性精神病人登记率达到8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达到45%以上。
——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卫生计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使用、管理和评价机制,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2.05人和2.45人以上,每万人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卫生计生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0‰以内,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351.7万人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
——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居民健康卡推广使用,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市人口并做到信息动态更新。
——医疗养老结合。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融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天水市“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主要指标
第四章 “十三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健康天水战略实施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健康天水促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卫生计生系统健康促进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科学干预,改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健康素养监测网络,大力实施健康天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控烟行动等活动,打造一批健康教育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主动开展巡回健康体检服务,甄别患病人群,合理分流健康服务和医疗服务去向,加大对健康、亚健康、老年病、慢性病和隐匿性疾病的干预。普及推广养生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指导重点人群学会“记录、观察、调整”慢性病,引导广大群众人人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心理压力,实现少生病、晚生病,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大力倡导健康生活的方式。
二、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设备配置,完善疾病监测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促进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紧密合作。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天水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县级综合医院设精神科,健全完善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及心理咨询、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
继续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加强鼠疫等烈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全面落实鼠疫疫情监测等各项防控措施,严防人间鼠疫疫情发生和传播。继续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扩大艾滋病的监测检测覆盖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服务新体系,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理能力。全面推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做好人感染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提高防治水平和能力。继续做好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等防治工作,完善监测体系。加强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坚持食用合格碘盐。“十三五”末消除麻风和原发性疟疾。
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重性精神病综合防治工作。全面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加强公共场所控烟工作。全面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加强重性精神疾病筛查、救治和服务管理。到2020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80%、治疗率达到80%。
扩大职业健康检查覆盖面,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开展城乡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和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监测,提高水质检验能力。加强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监测、评估工作。
(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创新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机构的专业技术指导。加强基层卫生管理者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20年人均达到60元。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到2020年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三)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加快卫生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突发事件现场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网络,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十三五”期间,市、各县(区)建立一个指挥中心,建成覆盖全市的市、县、乡三级急救医疗网络,实现“120”覆盖全部城乡人口,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灾害灾难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加强重大活动、节会的卫生应急保障,提高学校、医院、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四)加快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妇幼计生工作网络,加强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完成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按标准配置人员和设备。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产科、儿科建设。加大妇产科、儿科临床医师和保健医师培养力度,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和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妇产科、儿科服务质量。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0—6岁儿童残疾筛查、农村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儿童早期发展、再生育指导等子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推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子项目。全面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预防工作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工作。完善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爱婴医院”创建活动,运用中医药为妇女儿童提供保健和常见病的诊疗工作。以助产、产前诊断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重点,加强妇幼健康监督管理。
(五)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快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步伐,推进各类卫生创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创建国家卫生县城1个,省级卫生县城数达到县城总数的50%,创建一批省市级卫生镇村和一大批卫生先进单位。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改善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建立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安全供水的全程监管体系,强化水质检测监测,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逐步实现市级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全部106项水质指标检测能力,县级具备水质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抓好农村改厕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科学开展传染病和病媒生物防控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坚持群防群控,形成共同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工作格局。
(六)加强无偿献血和血液管理。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出台《天水市无偿献血管理办法》,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快速发展,有效提高血液保障水平。建立完善的采血、供血体系。完善献血、成分血制备、血液检测、用血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全面构筑血液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保障水平。建立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医疗用血质量管理和控制,切实提高临床用血水平,促进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支持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储血点,完善县级供血体系,保障县级医疗临床用血。
(七)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工作。持续推进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体系,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工作,重点加强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日常卫生监督和重点抽检,做好健康相关产品的许可和监管,继续开展“健康校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医疗卫生监督工作,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持续加强放射卫生领域监管工作,全面加强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采供血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加强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执业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和非法代孕行为。全面加强执法稽查工作,督促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督促各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规范监督执法行为,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医药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发展社会办医,开展分级诊疗,引导群众科学就医,保障合理用药,严格控制过度医疗行为。落实“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强化乡、村和社区“网底”功能。构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公立医院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强化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与医保等相关政策的衔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医疗成本增长率,降低卫生耗材收入增长率,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特别是诊疗、手术、护理、床位、中医等服务项目价格,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完善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推动医生合理流动。
鼓励设置市县两级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影像诊断机构、病理诊断机构、消毒供应等机构,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验结果互认。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充分发挥医学(协)会质量评价职能和基本医保调节作用,建立质量控制网络体系,努力提高公立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公立医院的发展模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以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为抓手,推动临床医疗服务的规范化。降低人均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一)加强市级医院内涵建设。三级医院作为市域医疗中心,主要开展疑难重症的诊疗技术研究,加强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走内涵建设之路。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运行效率。着重推进以重症医学、心脑血管、妇产科、儿科、肿瘤防治、骨伤康复、精神卫生为重点的专科建设,树立中西医结合的整体观念,打造在西部地区有影响的特色医疗卫生品牌。
(二)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主要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接受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重点加强儿科、妇产科、急诊科、麻醉科、精神科、病理科等薄弱学科建设;县级中医医院重点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调动业务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改变运行机制,配备适宜设备,扩大县级医院病种覆盖面;加强目标管理和考核,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三)加快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功能定位,实现全市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乡镇卫生院按标准配备全科和专科医生。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二级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步规划建设改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持续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引导专家、就医、资金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强化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急诊急救、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推进财政经费定项补助,落实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积极推进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2017年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60%以上,居民续签率达到85%,2020年签约服务覆盖每个家庭。创新基层医疗机构编制管理,明确法人主体地位、用人自主权、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完善基层机构运行机制,落实绩效工资、绩效考核制度。稳定村医队伍,提高村医待遇,建立村医退出机制,加强村医后备人才培养,确保50%的村卫生室有一名助理或执业医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医疗康复服务能力。
(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定位分工,全面提升分级诊疗服务能力,逐步健全保障机制,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形成,力争90%的病人在县域内实现首诊。积极探索发展医联体,推进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
(五)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坚持院前救护和院内救治相结合,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流程的无缝隙链接。建立院前急救运行保障机制,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和车辆配备,形成市、县、乡三级医疗急救网络,确保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加强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医疗救治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各级“120”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和信息平台联网建设。大力开展红十字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和进农村”,到“十三五”末,全市接受初级救护培训的人数力争达到全市总人口数的4%,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专科医疗、康复养老、高水平、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医养结合及护理院建设,适度发展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逐步实行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促进医疗服务市场有序、公平竞争,促进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到2020年,社会办医院床位数不低于总医疗床位数的20%。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经营目的的监管,规范其医疗行为,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
五、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与相关产业
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支持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输出管理、技术、标准和服务产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医疗联合体,鼓励县区中医医院探索开展县乡一体化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诊所。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面推进中医药工作。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所有综合医院、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持续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和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骨干医师培训等工作,继续做好名中医和中医世家评选工作。强化中医药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养老、康复等服务,支持市中医院医养康复综合大楼等项目建设,加快麦积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深入开展伏羲中医药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编辑《天水医集》,将天水伏羲庙创建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天水卦台山创建为全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认真实施《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天水片区规划》,积极建设麦积山中医药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武山-清水-街子温泉养生基地。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推动“伏羲牌”场效应治疗仪、糖尿病治疗仪等系列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推广。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和对外交流,推进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支持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注册中药产品、建设中医诊疗中心,以医带药拓展中西亚市场。
六、全面推进健康精准扶贫
加强贫困地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待遇,强化培训。逐步充实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2020年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达到5名以上。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积极促进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政策和机制,每年选派市级医院副主任以上医师、县级医院医师到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报销比例,门诊统筹覆盖所有贫困地区。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采取倾斜措施,实施贫困地区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七、重点推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经办管理。按照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的要求,积极构建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补偿动态调整机制。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跨省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工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完善新农合网上监管体系,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做好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民政救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政府对因病致贫的城乡居民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提高医疗救助水平。
八、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县级及以上政府、国有企业等所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面配备优先选择使用基本药物,鼓励非政府办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积极参与药品集中采购配送服务。到“十三五”末,所有的政府办公立医疗机构所有药品(除中药饮片外)全面实现网上采购。巩固强化县、乡、村一体化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全市一体化药品集中配送模式,做好低价、量小药品及基层、偏远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保障供应,药品平均配送率达到95%以上。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进一步提高常用低价药品使用量,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以下,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九、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完善卫生科研成果评审奖励办法,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加大新技术、新方法在医学临床和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到2020年,全市争取累计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5 个,市级重点专科30个,形成以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主体,院级、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的临床重点专科体系。发展中医药产业,培育和壮大名科、名院。支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和老中医药专家医术经验传承工作,推进中医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
十、加快卫生和人口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严格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准入制度。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转化,加强村医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到2020年,全市80%的乡村医生具备中专以上学历,50%以上持有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师。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功能,落实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接受3个月以上的半脱产培训并实现全覆盖。实施师带徒、面对面、点对点、手把手师承式培训,并做好考核。每个县建立一所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基地,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儿科、精神科、妇产科、乡村医生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
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天水市卫生学校升格为天水卫生职业学院,继续办好护理、助产、药学、农村医学、医学检验技术5个专业,积极争取开办中药学、影像学、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实用卫生技术人才。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人员培养体系,推进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试点工作。认真落实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加强专科护士培训,充实临床一线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有新进拟从事临床工作的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类和中西医结合类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均需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着力培养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十三五”期间争取派出2000名医生赴国外及省内外进修。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以硕士学历为龙头,大学本科学历为骨干的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
公立医院完善全员聘用制,确定合理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和聘用条件。重点加强妇幼保健、产科、儿科、精神病、急诊急救、老年病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加强医学学科和专业团队建设,推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优秀人才到县乡医院、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养老机构执业,提高其工资报酬和待遇,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支持。
十一、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
(一)推动人口健康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纵横联网、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多方投资、分级负责”原则,建立覆盖全市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系统。建立完善标准化的医疗机构业务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实现每位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完善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系统,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
(三)启动实施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实现全市居民跨区域、跨机构方便就医“一卡通”。扩大新农合信息系统联通范围,推动异地就医费用及时结报。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依法保障卫生和人口数据安全。
(四)加快智慧医疗建设步伐,积极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应用工程。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远程医疗发展,建设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依托市一院、市二院建设远程影像会诊中心、病理会诊中心,依托市妇幼保健院建设产前筛查诊断中心、危重孕产妇抢救远程会诊中心,实现疑难病例的网络会诊,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依靠大数据支撑,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医疗等新兴技术在健康服务中的应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十二、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举办养老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合理利用闲置资源转型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逐步在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科,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到2020年,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完成老年病科建设。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可就近在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室)。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十三、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坚持卫生与人口工作融合发展,提高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妇合理按政策生育,为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基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实施“金人工程”,探索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参与、各负其责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实时掌握出生人口信息,继续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趋势,及时监测人口变动。
十四、着力巩固计生服务管理成果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计生服务管理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部门协作,建立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地协助的区域协调机制,由现居住地将流动人口纳入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体系。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稳定机构队伍,保障基层计生人员报酬。推进生育服务制度改革,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计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提高计生工作社会满意度。健全全员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大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各级对农村“两户”家庭(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节育户)的奖励优惠政策;巩固提升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市水平,加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相关部门惠农政策的有效衔接,健全完善家庭发展致富政策,围绕稳定家庭功能、在优生优育、家庭教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促进计生家庭幸福和谐;切实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力度,积极制定帮扶政策,合理提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扶助标准。全面落实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落实“一对一”联系人帮扶制度,建立扶助关怀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长效机制。
十五、强化卫生计生项目支撑
(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和设备配备。加大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力度,2020年实现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二)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完成秦安县中医院医技综合楼、清水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甘谷县中医院医技综合楼、武山县中医院康复楼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秦州区人民医院藉口分院、甘谷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秦安县第二人民医院、武山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张川县人民医院二期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清水县人民医院住院楼等项目立项建设。
(三)加强急需领域建设工程。完成市中心血站整体搬迁工作。积极争取天水市卫生学校图书综合楼、天水市中医医院医养康复综合大楼、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养中心、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综合楼、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院区中医药康复医养大楼建设项目立项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政府要制定完善规划确定目标任务落实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好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项目、人才培养、医疗机构编制核定、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等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重点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真制定并严格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策略,降低重大传染病的发病率,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维护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建立持续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
要强化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十三五”期间各级财政对卫生计生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政府卫生计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要及时足额配套新农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零差率销售、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和大病救助等补助资金,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逐步提高公立医院的床位补贴标准。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卫生科研、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增加对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支持公共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装备等。积极拓宽卫生事业发展的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有特色的医疗机构。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健康服务业,提供老年护理、康复等紧缺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强化卫生计生宣传
发挥宣传先导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健康天水建设,全面宣传党的卫生人口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客观、公正宣传报道卫生人口改革新亮点新成效,倡导和谐发展理念。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引导人们群众积极参与养生保健、早防早治,分级就医,努力营造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加强县级卫生计生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人口与健康文化阵地创建活动。加强远程宣传教育,丰富主题宣传。深入开展早期教育和青少年健康教育,积极促进人口健康、家庭和谐、社会进步。
四、加大行业监督管理
以卫生和人口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为中心,全面加强行业法治化建设、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公立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计生服务关系。规范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行为,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题,以提升行业文明程度为目标,加强职业道德宣传和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健全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机制,严惩商业贿赂行为,推行政务公开。继续加大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遏制收受回扣、红包和乱检查、乱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九不准”规定。继续执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四个排队”、“八个排队”制度。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各医疗机构加强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安全保障,维护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秩序。
五、完善科学严格的评估监测机制
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情况,建立规划中期和末期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评估,2018年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2020年底开展末期评估工作。将规划实施情况列入对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目标,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天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7年3月27日
文章推荐 点击下方文章链接,查看更多信息
↓↓↓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卫生和人口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天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局麦积分局网络红页
http://site.conac.cn/www/284062804/60593441
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麦积卫生计生监督公众号(微信号:mjwsjsjd)
本文为节选,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提出建议意见,请点击“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