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技术】穴位贴敷疗法—川汇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

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

     

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  内二(中风)科病区  副主任   于 才

于主任讲课现场


       穴位贴敷疗法的定义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祛邪扶正、防病治病的一种疗法。 

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

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药物组方多采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

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毛垠、斑蟊、白芥子、甘遂、蓖麻子等) 捣碎或研末敷贴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若将药物贴敷于涌泉穴,通过足部吸收或刺激足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足心疗法、脚心疗法或涌泉疗法。


    作用原理及特征   


       腧穴敷贴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

药物经皮肤吸收,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适用范围         


          一、适应范围

          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

 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

 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牙痛、口疮、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二、基本操作方法


          (一)药物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腧穴敷贴。

          与内服药物相比,敷贴用药有以下特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等。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达     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醋调:解毒、化瘀、敛疮,虽用药猛,可   缓其性;         酒调:行气、通络、消肿、止痛,虽用药缓,可激其性;         油调:可润肤生肌。       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二)药物的制作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敷贴来治疗相应疾病。

       1、丸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或蜜或药汁等拌和均匀,制成圆形大小不一的药丸,贮存备用。

      2、散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填放脐部进行治疗。

      3、糊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酌情使用水、醋、酒、鸡蛋清或姜汁等,调成糊状,摊敷腧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4、膏剂  将所选药物制成外贴膏药或软膏。

      5、饼剂  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的水调拌均匀,制成大小不等的药饼,敷贴局部或腧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或将新鲜的植物的根茎、茎叶等捣碎,制成药饼,烘热后敷贴腧穴。


        (三)操作方法


         1、腧穴选择与配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 ,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个穴 。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穴进行敷贴。 

         (3)局部选穴 :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腧穴贴服敷药物,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腧穴。

         (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如鼻鼽、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  


      2、常用贴敷方法

     敷法:此法较为常用,将生药剂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可略大于穴区,上以塑料薄膜盖之,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 

       贴法:此法亦较常用。多指用膏药胶布直接贴压于穴区,亦包括将丸剂用胶布粘贴于所选处。 

       2、常用贴敷方法

       填法:本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据病症,年龄及药物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二日一次。

       覆法:指用较多量药物的生药剂、糊剂或药饼,覆盖于病灶(包括体表病灶反应区),之上,加盖塑料薄膜,用纱布、胶布固定。覆法用药部位较大,故多用于阿是穴。  


      涂法:亦称擦法,将药汁、药膏、药糊等涂擦于穴区。 

      滴法:将药汁根据病情需要温热或置凉后,一滴滴徐徐滴入穴区,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多用于神阙穴。

2、常用贴敷方法

        此外尚有叩法、离子透入法、熨敷法、掺法等。

    3、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的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定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敷贴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立即取下。

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均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或改用其它有效部位腧穴交替贴敷。 

3、贴敷时间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较大及发泡之品。

冬病夏治腧穴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一疗程。 



蒜泥贴敷法示意图



冬病夏治消喘膏贴敷法示意图



      三、常见疾病的穴位敷贴方法    


         (一)发作日久的虚寒型咳嗽、喘证、哮病、肺胀等肺系疾病

           治法:温经散寒

           选穴:肺俞、心俞、膈俞

           药物选择:消喘膏(炒白芥子21g,醋元胡21g,细辛12g,甘遂12g )

           操作步骤:将上述药物烘干或焙干后共研细末,取老姜汁的原汁或清水稀释2-3倍作为粘附剂,糅合药粉,制成18份球形膏药丸备用。

          操作步骤:或制成散剂,装塑料袋中备用,以上为1人3次用药量,在夏季三伏天使用。使用时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并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处,最后用胶布固定。

        贴敷时机: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期间使用。每两次之间间隔7-10天,三或四次为一疗程(与当年伏天次数一致);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三年为一个治疗周期。如有效本疗法可以长年使用。 

        贴敷方法:取肺俞、心俞、膈腧3对背腧穴。穴位加减:喘息严重者加定喘,冬季反复感冒者加大椎,咳嗽痰多者加脾俞,咳嗽遗尿者加肾俞,喉中痰鸣难以咳出者加天突。

          每个穴位贴敷一个药丸,直接贴压于局部,按压成饼状,并用脱敏胶布固定,表层再敷以橡皮膏,以防药物外渗污染衣物。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黏贴。每次贴3-6小时,局部刺激反应明显者应提前取下。

皮肤反应:

         局部麻木、温热、烧灼感、疼痛、微痒、针刺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患者多能忍受。

         如果上述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

          用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轻度出水泡属于该疗法的正常皮肤反应。出现适度的皮肤反应疗效会更好。

          本疗法有1%左右的起疱率,个别患者敷药处会遗留色素沉着。


           特别提示:   

         1、具有虚寒型特点的鼻鼽(变应性鼻炎)也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的治疗。

         2、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贪冷,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轻药物疗效的食物。

(二)、口疮

治法:导热下行

取穴:涌泉(双)

药物选择:吴茱萸

操作步骤:取吴茱萸12g,烘干或焙干后研末,陈醋调糊适量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一次,也可睡前贴敷晨起后取下,7日为一疗程。本法对咽喉作痛亦有效。 

    特别提示:

         吴茱萸醋调敷涌泉法可以治疗头晕头痛(高血压病)、小儿遗尿、小儿流涎症;

         敷脐中可以治疗脘腹冷痛、日久腹泻(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

(三)、感冒

        治法:解表疏风

           操作步骤:

 1、薄荷泥涂擦法:取鲜薄荷叶数片,用手揉成泥状,擦太阳穴、迎香穴、合谷穴,可使头痛、鼻塞缓解,体温下降。每日2-4次,1-3天为1疗程。

 2、蒜泥贴敷法:当感冒伴有明显咽痛时,可用本法贴合谷穴,方法为将大蒜10g,去皮洗净,捣成泥状。每次取3-5g贴穴位上,一般贴1-3小时,以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贴敷一次,3-5天为一个疗程。

 操作步骤:

         3、冬病夏治消喘膏:适用于身体虚弱,遇冷或冬季加重反复感冒者。

特别提示

          贴蒜泥法还可以用于以下病症:

           贴患侧合谷穴治疗乳娥(急性扁桃体炎),

           贴双侧鱼际穴治疗喉痹、喑哑(急性咽喉炎),

           贴双侧涌泉治疗鼻衄不止(鼻粘膜出血),鼻鼽(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腹泻(急慢性肠炎)等。

(四)、面瘫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选穴:患侧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穴等

药物选择:面瘫膏:蓖麻仁30g,马钱子5g,加朱砂1g

操作步骤:上药共捣研成膏,备用。每次选2-4个穴位,每穴取膏药绿豆大小贴敷,胶布固定,每天换贴一次,7天为一疗程。

特别提示

        本法仅限于治疗单纯性面瘫。


     四、禁忌症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严防有强烈刺激性药物误入口、鼻、眼内。

           2、对于可以引起皮肤发泡,溃疡的药物需要注意:

       (1)糖尿病患者慎用或禁用;

       (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

       (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辅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五、注意事项    


1、刺激性强、毒性较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者发生药物中毒。

2、对于孕妇、幼儿、久病、体质弱者一般不敷贴刺激性强、毒性较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4、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5、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出水泡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6、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于某种敷贴药物会出现全身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贴敷部位出现起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合后在进行敷药。小的水疱一般无需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内二(中风)科病区    电话: 601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