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得糖尿病?十个秘诀要谨记

桂英卫生

导读:

血糖升高些许并不会马上引起疼痛、昏迷等严重症状,所以不少糖尿病人并不知晓自己患了糖尿病。这么一看,还是提前预防糖尿病最有用,如果你不想得糖尿病,有十个秘诀一定要谨记。

糖尿病的成因一般有:

  1.肥胖。

  2.家族遗传。

  3.活动不足。

  4.饮食结构不合理。

  5.精神神经因素。

  6.病毒感染。

留意这些不易察觉的糖尿病症状

1.无端端周身皮肤瘙痒,或反复起疖子

近期无缘无故患上比较顽固的皮肤瘙痒,经常复发,甚至疖子反复发作,用遍各种药物都不见起色,这就要警惕是否有血糖高的情况。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皮肤瘙痒?糖尿病患者因皮肤内葡萄糖含量增高,刺激皮肤发痒,或因皮肤长期处于慢性脱水状态,出汗减少,皮肤过度干燥而瘙痒。专家表示,中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应先排除糖尿病的可能后再对症治疗。

2.突然视力模煳,看不清东西

人的眼睛里有一个扁圆形的透明体,称为“晶状体”,有这种反复变凸、变扁的调节作用,所以人们远近的东西都能看清。然而,当人体血糖升高时,葡萄糖及其代谢物进入眼球晶状体,组织内盐份随糖大量排出,渗透压降低,而水分子经晶状体囊过度转移到晶状体内,晶状体膨胀变凸,前后曲率改变,屈光力增强,形成一过性近视;血糖降低时,引起相反的渗透压改变,则发生远视。远视、近视,加上糖尿病最容易引起的并发症——白内障,糖尿病患者的视力受到很大威胁。所以,突然间出现近视、远视、视力模煳,最好及时到医院查查。

3.后脚发凉,或四肢发麻、疼痛

血糖过高容易引起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导致糖尿病人经常感觉四肢发凉、麻木甚至疼痛。专家提醒,只要身体任何部位经常出现麻木、酸痛、肿胀,就要及时检查血糖,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4.牙龈感染、肿胀出血,脚部皮肤破溃

在我国,这一症状是糖尿病患者非常常见的伴发症状,却于发病之初很难被大家正确认识。其实当身体经常出现局部感染时,便应提高警惕,除了接受专业医生检查外,患者还应每天都检查一下自己的双脚,因为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造成脚部皮肤破溃。

5.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人消瘦

胃口也大增,但人却消瘦了不少,很多人以为自己患了甲状腺疾病。然而,糖尿病也会引起患者吃得多、人消瘦的情况,患者还会经常感觉口渴想喝水,老是上厕所,这是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三多一少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过程发生紊乱,摄入的糖没办法到正确的地方,当血糖升到较高水平,超过了肾排糖阈值,糖分就会随着尿液离开人体,糖分的利尿作用就会导致多尿,人体也会因为多尿需要经常饮水。此外,由于糖分作为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没有到达人体需要的地方反而流出体内,人体全身细胞得不到能量就会闹饥荒,导致患者经常感觉饿,需要多吃东西。

6.醉酒感

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人群,由于自身血糖调节能力差,会在吃饭前或吃饭时间推迟后出现低血糖,表现是手抖心慌脸发白、感觉双脚踩棉花……像喝醉酒一样。如果有此症状,赶紧去查血糖。

7.突发脑血栓

由于血糖增高,可使血液变得粘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突然间爆发脑血栓,除了及时打通血管,治疗脑血栓,也要查查血糖是否正常。即使脑血栓治疗及时,如果血糖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可能再次引发脑血栓。

8.心脏病症状(不仅是胸痛)

糖尿病人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一个是大血管的并发症,一个是微血管的并发症。微血管病变包括视网膜的病变,此外还有肾脏,可因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功能衰竭等。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上,可让糖尿病患者突发心梗、脑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心脏不适也应查查血糖,心脏病的症状也并非只有胸痛,有时肩部疼痛或是胃痛不适,也都是它在预警。

9.外阴瘙痒,或频繁尿路感染

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外阴瘙痒难忍,或者尿路感染无法断根,用遍了各种栓剂洗剂还是容易复发,此时最好筛查一下糖尿病

不想得糖尿病?十个秘诀要谨记

1.减轻体重

各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明确了肥胖、超重和糖尿病的关系,不仅是糖尿病,各种代谢异常都与其相关,并且超重越多患病风险越大。因此,只要能减轻体重,就能获益。成年以后主要胖的是腰腹,有的人虽然体质指数正常,但是腰腹脂肪多。通过合理运动,首先减少的是腰腹肥肉。而单纯节食、不运动未必减脂肪,还可能会丢肌肉。人的肌肉少了,血糖可能更不稳定。

2.每天走路30分钟

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分摊到5~6天进行,即每天30分钟左右。在所有运动中,走路适用人群最广,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比较安全,步伐、步速可以自己调节,且对关节的损害较小。

3.适量喝咖啡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喝咖啡能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咖啡有利尿的作用,还能提神,帮助身体燃烧一部分热量,对促进代谢有好处。但喝咖啡要适量,一天不能超过3杯,否则有脱钙的风险,会引发骨质疏松。另外,早起喝比较好,可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且一上午比较清醒。

4.食用坚果

准确地说,是食用杏仁、核桃和其他树生坚果。研究表明经常食用树生坚果与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即使是食用花生(归类为豆科植物,而非坚果)也会起到有益作用。然而,经常食用并不意味着大量食用;每天吃一小把就可以了,以避免热量堆积。

5.经常深呼吸

研究表明,长期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深呼吸有减轻压力的作用。田慧教授说,除了深呼吸,精神紧张的时候做做瑜伽,可以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减轻胰岛素抵抗。很多病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晚上睡不好觉,第二天早上肯定血糖高,这就是交感神经紊乱的后果。

6. 进餐后散步

发表在《行为营养与体力活动》国际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每天静坐6-8小时的人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为19%。即使是在餐后半个小时散步15分钟,也能让餐后血糖水平在至少三个小时内下降。

发表在《欧洲疾病研究》协会期刊上的另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餐前进行一段时间短暂但较为剧烈的运动对于控制血糖比一天内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更为有效。

7.保证充足睡眠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睡得太多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田慧教授表示,不同年龄对睡眠长度的要求是不同的,青春期之前小儿睡眠须超过10小时,年轻人8小时,中年人至少6小时。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如果自我调整不过来,就该吃药。现在新的安眠药副作用不大,可以间断服用,千万不要应撑着。

8. 不酗酒

一项新研究表明酗酒(女性在两个小时内喝下四份酒精饮料,男性喝下五份)会增加人们患上2糖尿病的风险,因为酗酒会扰乱胰岛素的功能。

9. 不喝碳酸饮料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者进行的一项文献回顾表明:仅仅是每天喝1-2杯含糖的饮料也会让人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6%。所以,请放弃喝碳酸汽水,改喝绿茶;或是掺入不加糖的石榴汁或红莓汁的矿泉水。

10. 45岁以后关注血糖

专家说,45岁以上是糖尿病高发人群,特别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压高的人,应多关注血糖。并且,空腹血糖超过5.6毫摩尔/升就要查餐后血糖,以免成为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