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层不走老路,服务模式又出新招
分级诊疗,上转容易下转难,最难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不住”、患者不信任。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与辖区内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知名中医院以强化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合力打造医生、患者能顺畅上下的服务模式,将基层医疗、分级诊疗同步纳入良性循环。
患者上转下达
实现“一网四通”
每逢季节交替,气候突变,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社区卫生站的医生马佳都严阵以待。辖区内有几位老病号容易在这时候犯病。如果病情凶险,马佳就会启动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尽快将患者转至该院诊治。这样的绿色通道,让社区医生在紧急时刻心里有底。
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王芳介绍,2008年,该中心搭建起覆盖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2014年实现与东直门医院诊疗系统的全面对接。居民在社区医院就诊,遇到处理不了的病人,可直接预约东直门医院的门诊号、急诊号,该院每个科室也都为社区上转病人预留病床,如果在东直门医院做了检查,医院也会及时将结果传回社区。绿色通道让双方从竞争变成协作,社区居民因此受益。
日前,该区又启动了社区总中医师制度。“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医院将遴选出临床工作两年以上的主治以上职称医生担任社区总中医师,直接负责医院与社区之间预约挂号、化验单及中药方开具指导,接受社区医师中医药相关问题咨询,收集社区医生及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第一时间反馈社管中心及医院,提出解决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介绍。
专家下得来
订单式服务“接地气”
畅通患者上下转诊路径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社区赢得患者信赖,才是分级诊疗的关键。对此,王耀献有着清醒的认知。“从2006年跟社区签约对口支援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是——本是东城一份子,共做健康守门人。”王耀献说,基于此,该院在接下来的10年间,为社区推出了“接地气”、有针对性的服务“套餐”。
要把患者留在社区,就要提供好医生。为此,该院分期分批选派12个临床科室24名专家,以团队形式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既直接出诊服务居民,还承担带教、培训,以提升社区医生能力。在家门口看到大医院的医生,让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近年来中医门诊量迅速上升。据统计,东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门诊量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社区的特点、优势是预防保健、慢病管理。王耀献也瞅准了这点。“订单式”健康大讲堂和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等手段应运而生。一方面,院领导带头、科主任挂帅、知名专家支撑,深入社区开展中医养护所能保健讲座,每年30场~50场。“每年讲什么,都是社区出单子,我们组织专家领单开讲。”王耀献说,此外,该院实施的“掺金子”工程,还把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实实在在地编入社区慢性病管理团队,“接地气”地指导慢性病管理技术。不少社区医生表示,东城区的社区医患,幸福指数很高。
社区做得强
上下联动出人才
东城区朝内头条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师马琳,可能是上述幸福指数最高的人之一。“因为我有幸在社管中心的安排下,拜师东直门医院的针灸科知名专家刘颖主任医师。”
马琳说,彼时的她已在社区工作7年,虽然本身的专业是中医内科,小病小痛开方抓药问题不大,但每每面对社区病人,技术提升的愿望就非常迫切。“我们基层硬件条件受限,因此对简便验廉的诊疗技术需求最大,针灸就是突出的一项。有些病明知道针灸有效但上手不行,只能干着急。”
2015年,东城区社管中心与东直门医院联合启动首批中医名家师带徒工作。经过层层选拔,马琳等7名社区医生最终入选,得拜名师。
如今,只要不跟师的日子,马琳都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开针灸门诊。“两张床,一上午得扎20多位病人,根本歇不下来。”至于技术怎么样,马琳笑着说,2015年年初跟刘老师,当年就收到好几面锦旗。“我们这一批要学3年,能学多少本事?想想都兴奋。”
在5月16日北京市东城区召开的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讨会上,第二批中医名家师带徒正式启动,又有11名社区医生将得到名师指点。
医生上得去
获得感与能力齐飞
名师带得好、社区医生学得精,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后续更精彩。最近,让马琳最为期待的,就是她可能有机会到东直门医院正式出诊了!在日前举办的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讨会上,王耀献透露,为了扎实推进分级诊疗,东城区社区中医师与该院专家的上下同道也将进一步打通。“除了让医院专家下沉,我们还要吸收社区中医师上挂。”
王耀献介绍,该院将从第一批中医名家师带徒学员中考核,择优遴选到该院出普通门诊。这一创新举措有很多好处:一是拓宽社区优秀中医师的发展空间,让社区医生有获得感,实现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更重要的是,让社区医生在大医院出诊,能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的信任。
马琳特别看重这次上挂机会。前段时间,她参加了遴选考试,正热切等待结果公布。“基层医生的特点是患者都是本区域的,门口的大爷大妈感情更深,当然希望自己能为他们的健康多做点什么。如果能去大医院出诊,就能见到更多、病情更复杂的患者,对能力的提升是难以想象的。”
来源:村医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