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固定:为何不可使用卷绷带?

滨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仅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还为小儿静脉给药建立了有效的治疗通道。


但是,相对于成人来说

○ 小儿易动不配合

○ 容易出汗

○ 常常固定以后没有多久就发生了留置针的滑脱


如何固定留置针一直是国内外临床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注意!这些固定方法有危险



曾经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弹力绷带固定方法不再被推荐,血管通路装置的固定方法明确指出:

  • 不可使用有弹性或无弹性的卷绷带来保护任何类型的血管通路装置,不但固定不稳定还会掩盖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可使用管状纱网来取代粘合性固定装置系统。


  • 考虑儿童患者经常有血管通路装置意外移位的可能,要选择固定装置保护血管通路装置穿刺部位。




留置针固定:为何不可使用卷绷带?

      最新版 INS 指南所提出来的「不可使用卷绷带」这一规定,引起了很多临床护理人员的反响。

      也有临床护士提出来,我们在输液的时候把弹力绷带取下来便于观察,或者在穿刺点剪一个窗口便于观察,一旦发现弹力绷带发硬了及时更换,等等。

用得好好的弹力绷带固定方法,为什么就不能使用了呢?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可视性差,弹力绷带会影响输液部位的评估,从而掩盖并发症的指征和症状。


  • 其次,卷绷带固定方法并不稳定,有时弹力绷带会缩在一起,使用时间长了会发硬,有可能影响血液循环或输液速度。


确实,使用弹力绷带所引起的并发症,有护理同行在文末留言:



因此,各家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使用卷绷带,临床使用时需要护士加强评估,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法进行固定。


关于血管通路装置(VAD)的固定,INS 新标准有以下规定:

37.1 固定并保护血管通路装置(VAD)以预防血管通路装置并发症和通路装置意外脱落。


37.2 固定血管通路的方法应不影响对穿刺部位的评估和监测,不影响血液循环或药物治疗。


特别提醒


固定时尤其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 妥善固定防止脱管及并发症的发生

2. 不能影响对穿刺部位的评估和检测

3. 不影响血液循环或既定药物治疗


皮肤有病变:如何选择固定方法?

      血管通路装置固定时除了注意以上三点以外,还要注意在更换敷贴及固定装置时避免损伤皮肤。


       而在皮肤有损伤时,可以选择新型敷料,如在病变的皮肤上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固定,再将血管通路装置放在新型敷料上进行固定,可以减轻对皮肤的伤害。


        除此之外,临床护理人员还需了解:医用粘合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的风险与以胶粘剂为基质的固定装置的使用有关。


       因此,每次进行导管维护时(或更换装置时)要对皮肤进行检查,另外要评估由于年龄、关节运动及出现的水肿导致的皮肤损伤的潜在风险;可以使用对接触粘合剂敷料的皮肤涂抹保护剂,降低皮肤损伤。


提醒:不可使用复方安息香酊,因其可增强与皮肤的粘性,从而导致固定装置拔除时的皮肤损伤。


特殊部位:如何选择固定装置?

       对于特定患者人群,包括儿童、老人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血管通路装置意外移位或者自行拔出的可能。


       因此,在血管通路装置留置期间,可以选择血管通路装置穿刺部位或管路保护方法(如透明塑料罩,小婴儿可以使用连指手套),如果已尝试其他措施或尝试失败,可考虑物理固定装置。


标准认为,关节固定装置可方便输液操作、保持装置畅通,并使并发症风险降到最低。


但是,对于关节固定装置,临床使用时也要注意: 


1. 根据需要安装衬垫,对屈曲部位(如手部、手臂、肘、脚)起到支撑作用,用以维持功能性位置。


2. 使用时不影响对血管通路装置和管路进行观察和评估,不产生压迫,以免造成屈曲位置或装置下方血液循环障碍、压疮、皮肤损伤或神经损伤等。


3. 当外周静脉短导管在肘窝置入时考虑使用。

注意:不建议在该部位置管,如果该部位有短导管存在时,需要固定该关节。


4. 使用关节固定装置时,要定期移除来检查血液循环状态、活动和功能范围以及皮肤完整性。


提醒:不可对早产儿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木质压舌板作为固定装置。



导管固定:宣教、记录不可少

       为了防止留置针滑脱,临床上常发现患儿回家后家长对留置针使用胶带进行固定,如缠绕过紧或太多会影响患儿肢端血液循环,严重者影响穿刺部位的评估而导致药物外渗发生后未及时发现而导致医疗纠纷。


       因此,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看护者或委托人进行宣教,告知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以及观察方法。


除宣教之外,临床护士还要做好评估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

1. 物理固定装置的基本原理;


2. 所使用的固定装置的类型和位置;


3. 固定装置的解除和再次使用;


4. 穿刺部位和血液循环评估结果;


5. 所使用固定装置引起的任何并发症;


6. 患者对固定装置使用后的反应;


7. 对固定装置需求的再评估;


8. 患者宣教以及装置的拔除。


本文参考:

1.刘莹. 降低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第 9 卷,第 3 期.

2.《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3.李春燕.2016 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要点解读. 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