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彝药,民族瑰宝

德润健康路


彝族与彝药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彝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历尽沧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彝族医药特色的传统医药学。我们今天的主角,就是著名彝医张之道。


彝医张之道的传奇一生




一、  1918年,云南昆明:


彝医曲焕章应云南总督唐继尧邀请,到云南省府昆明行医。当时在唐继尧部下当通讯兵的17岁彝族青年张树林,被介绍到曲焕章药堂做学徒。由于张树林与曲焕章都是是彝族人,所以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无论是上山采挖药草,还是治病救人,张树林都不离曲焕章左右,曲焕章还把自己掌握的部分医术秘方传授给了他。


二、  上世纪60年代,云南禄丰:


上世纪60年代,张之道在禄丰县干海资当“赤脚医生”时,60多岁的彝医张树林在禄丰县仁兴乡用彝药治病已远近闻名。张之道主动拜张树林为师,张树林也悉心传教。—次他们在酷热中上山采药,张之道突然腹痛如刀绞,汗珠如注,疼痛得在地上呼叫不止。这时张树林从身背的布包中拿出一小块红木树根样的药物,用刀刮下少许木屑,又打开一个小瓶倒出一点药粉,用冷水调配后给张之道服下。大约5分钟后,张之道腹痛就缓解了,再过一会儿竟疼痛全无。张之道大为惊奇,急问张树林是什么“神药”如此有效?张树林笑着说:“我过去给曲焕章当学徒时,也患过类似的急性腹痛,所不同的是,还伴有胸闷心慌等症状,曲焕章就是用这两种药物治好了我的病。从此每当我外出采药都要随身带着此药,我把它称为“救命药”。据曲焕章说,此秘方是他在江川行医时“滇南神医”姚连钧传授给他的。这小块红木树根彝医叫“四替字”,为一种植物的根,彝族民间把它视为“千年不朽的香药”。小瓶子里装的药粉彝医叫“米么慌”,意为治疗心慌胸闷的药。


几十年来,张树林对这两种药情有独钟,他有意识地对这两种药物进行临床验证研究,并发现,对胸闷心慌伴有腹部明显疼痛(胃肠道疾病)的病人,用“四替字”和“米么慌”配伍,患者症状改善很显著;如果只有胸闷心慌而不伴有腹部疼痛的病人,单用“米么慌”就有效果,而且此药具有中医所说的鼓动心阳、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软坚散结的作用,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多得的一味好药。所以彝族同胞又称“米么慌”为“心慌药”。张树林把“米么慌”传给了张之道,希望他进一步发掘其效果,治疗更多的病人。


三、  60年代~1998年,云南楚雄:



从1961年开始,张之道以“米么慌”为主药,加入松树寄生、鸡血藤等地道彝药,他经过无数次反复改进和临床疗效观察,终于使这一古老的配方日趋完善和成熟。由于配方的药物全部来自纯天然的野生彝药,改进配方又都是以听取民间老彝医意见为主,张之道就把它定名为“彝心康胶囊”,意为用彝族药治疗冠心病能使之康复。



  ◆    


德润健康路

关注我们,

每天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