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新零售内涵揭秘,制药百强结构盘点,陶剑虹率先解读新实业重构之道

医药经济报


  “当下,中国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起点,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这是一个互联网展示魔力的时代,人类与信息互动的方式及其背后的数据革命,诞生了不可估量的需求。不难预见,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新制造,和以O+O为路径的新零售,在融合中催化新实业的转型重构,新的平台正在向未来打开。”在7月5日昆明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暨2017年全国药店周上,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陶剑虹博士,凝练地解释了“在新制造与新零售中重构医药新实业”这个崭新的理念。在她看来,中国医药主流企业正处在一个空前需要创新动能的时代。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平台,凝聚着中国医药企业追寻持续发展的信念与想象力,正激荡出崭新的产业气象。彩云之南,盛夏昆明,中国医药精英人士,在陶剑虹充满前瞻性的主旨报告中,感受到新一轮实业崛起的热度。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医药经济报》总编 陶剑虹

 

  

医药新制造的百强支点

新制造以智能化为典型特征,要求中国医药企业以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抓住产业转型的契机,尤其是在研发创新和营销创新中大胆尝试

      

  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是医药新制造的主力军,陶剑虹结合2016年中国制药百强结构数据的分析,引领与会代表探寻产业升级的新支点。陶剑虹首先对中国医药企业进行了结构分层,她指出:当下我国共有5500家医药工业生产企业,数量上不到2%的规模型大企业,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产业销售收入(26.9%)和利润(24.85%)。而数量上占82%的医药企业,销售规模均在5亿元以下,其销售收入占医药工业比重仅有四分之一。规模上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规模上看,我国制药工业百强扩张迅猛,从2005年的145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1600亿元,扩大8倍。2016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规模保持10.9%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医药工业平均水平。2016年制药百强销售收入在百亿元以上的已有16家,其中200亿元以上的就有7家,呈现强者恒强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制药百强企业入围门槛逐年走高,2016年百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4.6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10亿元 ,专业性的成长型企业跃升很快。


  

  从市场集中度看,2016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的销售额占制药工业总体的47.2%,相比2015年提升了0.9个百分点。陶剑虹推测,随着政策大方向对创新的利好,加上资本对产业整合力度不断加强,企业并购重组加快,相信制药工业百强集中度在2017年将接近50%。


  

  从增长速度看,制药百强强势支撑产业的增长曲线。2016年,制药工业五大子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及利润增长率分别为9.4%和14.6%,百强企业中部分企业已遥遥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共4家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超过50%,有9家企业净利率增长超过100%。

  

  从资本运营情况看,2016年,制药百强企业中上市企业82家,比2015年增加4家。被上市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下属子公司已达1322家,资本并购整合加快。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占百强比重逐年增长,2016年已达到78.6%。


  

  最后,陶剑虹还分析了制药百强的经济地理。东部地区10省共有65家药企跻身百强,其中山东省有13家药企入榜,浙江省、广东省以及江苏省分别有12家、10家、10家企业上榜。东部地区65家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制药工业总体销售收入的26.7%。其中上海市销售收入占制药工业总体的5.9%,居东部地区首位。而中部七省共有24家药企上榜,西部6省也有11家药企登陆百强榜,总体格局分布变化不大。

  

  

  更快、更高、更强是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的总体特征,这个优势团队也必将担当起直奔前排的重任。“新制造以智能化为典型特征,要求中国医药企业以新技术提升运营效率,抓住产业转型的契机,尤其是在研发创新和营销创新中大胆尝试。”陶剑虹对百强企业的点评中,列举了一些主流企业的成功实例。“从数据中,我们寻找制药百强中的快公司,在化学制剂板块,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人福医药等,收入及利润增长率都在15%以上,尤其是京新药业,2016年收入增速为32%,远高于行业12%的平均水平。2017年上半年新版医保目录中,增补了138个独家中药品种,其中有不少是制药百强的品牌产品,例如步长制药、江西济民可信、天士力等百强中药企业均有独家品种被列入新医保目录,给老牌中药百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契机。一些成长型药企,例如亿帆医药有11个产品列入新医保,也将迎来销售的新增量。”在陶剑虹看来,增长、品牌、转型、创新是当前制药百强发展的四大关键词,但制药工业的根本还是质量为王。“我们期待中国制药百强彰显中国医药的“工匠精神”,以优质的药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医药工业的示范标杆,成为‘中国智造’代言人。”

  

  

药品新零售的业态转型

新技术和新需求,将驱动中国药店实现从零售渠道到全渠道健康管家的角色转变。线上线下都会回归零售的本质,数据与商业逻辑的深度结合,为传统零售业态插上技术的翅膀

      

  “随着健康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社会药房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零售药店充分竞争的时代来临,药品零售企业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通过兼并重组、院店合作、药店联盟、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业务,提供增值服务,呈现出零售新生态。”陶剑虹分析指出,当前药品新零售业态转型呈现以下特点:

  

  零售门店数量增长缓慢。截至2016年11月底,中国共有零售药店447034家,其中连锁门店217265家,单体药店231109家。2016年上半年零售连锁新增门店数量就有16462家,超出往年平均每年仅增加1万家的水平;而单体药店数量2016年上半年减少16217家,显示出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困境。中国药店的数量约是美国的6.7倍,但店均服务人数中国是2990人,美国是4800人,可见中国药店行业的竞争密度极大。


  

  现阶段药店连锁率在不断提升。2016年11月底,连锁率达到49.37%,主要得益于上市连锁企业加快并购扩张步伐,在政策红利和资本推动下,药品零售市场呈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百强连锁集中度稳步提升。2016年药品零售连锁百强的含税销售额1521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11.5% 。连锁百强的集中度达到44.64%,连锁百强头号老大国药控股国大药房的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前三强的合计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总额的7.3%。

  

  从产品结构上看,零售药店经营品类更趋多样化。目前中国药店药品销售额占比达到80%,非药品占比约为20%,处方药销售与OTC份额基本持平,约占三分之一。参照美国零售药店为顾客提供“一站式”便利消费体验,未来药品零售的消费结构将更趋多元化。


  

  药品零售企业也在不断创新提供增值服务,新零售的业态转型逐渐浮出水面。从连锁药店业最近10年选择的业态中,网上药店以16.5%的选择率、“中医项目+药店”以15.1%的选择率成为最受欢迎的零售业态。随着专业化成为主流,药诊店模式开始兴起,慢病管理在连锁药店兴起,还有品类中心提供的持续快速与一站式联合食疗、理疗、药疗和保健养生服务也将大受青睐。


  

  敏感的业内人士也发现,当前药店跨界联盟持续活跃。2015年,全国省级联盟数量已达到20个,联盟门店占比高达14.7%。2016年开始出现新概念的跨界联盟,如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与岗岭集团、65家连锁药店与阿里健康的联合都是其中典范。而新生的互联网+又在催生智慧药店,微医在乌镇启动“互联网医院+药店合作计划”就是代表之一。

  

  DTP 业务成为零售转型新亮点。陶剑虹预测,DTP业务市场规模大、增速快,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以保持30%~40%的增长。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9900亿元,约占药品市场销售总规模的70%,零售药店在处方药市场占比仅为10%,但未来5年内处方流出量约占总体处方量的1/5,预计到2018年处方外流将为零售药店带来超过2000亿的增量。受专业化的影响,药师药学服务模式创新,不仅能指导消费者有效、合理、经济地用药,同时通过在DTP药房开设用药咨询门诊、用药安全讲座及社区宣传等形式,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目前,零售大佬老百姓大药房在DTP领域的转型就很值得关注。

  

  从O2O到O+O,两线融合创建新零售生态系统。O2O平台与线下传统实体合作越来越紧密,如2017年6月27日,O2O平台百度外卖、饿了么、京东到家与快方送药达成合作,联合进入50城市。工商企业大融合时代也即将到来。陶剑虹指出,行业边界正在消失,研发和营销可以联合,上游的变革将传导到零售链条,产生联动反应,未来一个富有活力和分享型的企业有望拥有更高的创新力。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全球实体零售遭遇增长天花板的时刻,医药零售业通过积极的业态创新,努力摆脱弱增长的格局。我们即将迎来一场来势汹涌的门店革命。”在陶剑虹看来,医药新零售的时代万事俱备,东风已来。

  

  陶剑虹指出,2017年会是线下零售焕发生机的一年,那些有线上布局和线下载体的新零售企业就是搭上了“开往春天的列车”。今后,电商人口红利期已过,消费者数字化基本完成,单纯依靠线上难以扩大消费市场,总的网络购物增速预计在2017年下滑至25.4%。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为新零售提供强大保障,电商巨头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消费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数据全面打通已经成为可能,也为新零售模式下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人、货、场提供强大保障。由此,医药O+O将会逐渐成为中国零售药店转型的主流选择。

  

  新零售药店会有更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产品、更方便的购物体验(诊所、线上问诊),同时借用大数据细分顾客,精简产品种类;做到在线支付、处方外配,就近扫码自行取药、承接政府医保管理辅助职能等,最终从健康角度为消费者私人订制治未病保健套餐式服务、专业的社区化慢病管理,引导消费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过,她也提醒,医药新零售的本质不会随着商业模式的改变而改变,还是需要挖掘和满足客户健康需求,对品类和客户进行管理,进而实现销售增长。


  

  所谓医药新零售,是互联网+大健康、新实业+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所产生的全渠道医药零售业态;医药新零售以传统的零售业务为核心,包括但不限于O+O、B2B、B2C、B2B2C等各种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的延伸;它以专业药学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积极尝试轻诊疗、强调执业药师在岗、普及线上线下的药学咨询、为消费者订制个性化健康档案;它以互联网新技术为支撑,灵活运用移动支付、电子价签、在线订单、AR/VR体验、人工智能(AI)等科技手段,与技术软件平台方紧密合作;它以全渠道营销为运营模式,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线上订单自动分配就近门店发货、配送极速达,消费者体验大大提升;它还能衍生出药店新金融(银行、保险、证券)服务……在新零售的平台上,中国药店将实现脚踏实地,共赢云端。

  

  药品与新零售的契合,需要从信息、数据和物流技术融合,获取精准的患者流量,提升长期用药患者的消费粘性,通过O+O实现全渠道销售模式,从治疗到治末病,容易形成消费者价值最大化。可以想见,未来医药新零售将顺应“健康中国”的大战略,迅速蔓延至全行业,药品消费升级与信息、渠道、物流、技术发展相互融合,零售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实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药店不再是简单的药品销售区域,而是“医疗+药学+健康保健”的专业化大健康服务中心。

  

  “新技术和新需求,将驱动中国药店实现从零售渠道到全渠道健康管家的角色转变。线上线下都会回归零售的本质,数据与商业逻辑的深度结合,为传统零售业态插上技术的翅膀,优化资产配置,创造高效企业,引领消费升级,这就是中国零售大发展,赢未来的新契机。”陶剑虹给众多与会代表指明了医药新零售的升级路径。

  

  

未来新实业的战略思考

医药企业应该思考:在新实业普遍于各个细分行业开花结果的未来格局下,你能够提供的独特价值是什么?你的定位是什么?

      

  “新制造+新零售,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将是新实业。”陶剑虹对医药百强未来的发展给出预判。她列举了医药新实业的五种主流类型,并指出,中国医药企业正加入新实业转型的探索之中。

  

  第一种,龙头实业转型为产业链服务平台公司,典型代表是复星医药,其战略性地覆盖医药健康产业链的多个重要环节,从研发、医药制造、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到医药分销及零售以及医疗服务。类似的还有稳居中国医药商业前3强的九州通,通过与京东好药师合作,向产业链服务平台转型。

  

  第二种,是实业延伸到电商,线上线下结合。以上药集团这两年开展的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DTP药房为例,以DTP业务为切入点,布局医药电商领域。还有太安堂收购康爱多,籍此开始发展线上业务。

  

  信达生物、再鼎、百济神州等都是具有专业实力背景的新创业者,则属于新实业的第三种类型。例如百济神州尽管创办仅4年,但其研发管线已经有10种实验性创新原研药,其中有3种已经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7.22临床自查后CDE批临床的新药数量Top20企业中,有10家百强企业,齐鲁制药以140个临床批件居第一;批生产的Top20企业中,有9家百强企业,恒瑞以4个新药生产批件居首位。

  

  第四种,是风投机构和实业企业进行投资控股或合资成立新实业公司。例如华润集团,通过资本外延式并购战略,先后收购双鹤、三九、北京医药集团等。还有华立集团通过收购昆药、健民进入医药领域。

  

  第五种,则是电商或企业SaaS(软件服务商),以阿里健康为领军代表,从线上延伸到实业,做线上线下结合,阿里健康已经入股广药白云山,合作开展医药O2O的业务等。

  

  在上述在医药新实业的雏形中,创新型药企尤为引人注目。陶剑虹着重指出,当下研发资源全球配置,企业创新力的竞争已经是在国际化平台上的新竞争格局。中国制药的未来舞台是制剂进军欧美等主流医药市场。陶剑虹提醒医药企业,要抓住FDA出台仿制药新政的契机,提早布局。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市场,吸引着全世界仿制药厂商的目光。为加速低价仿制药尽早上市,FDA公布了一份专利过期、排他期过期但没有仿制药获批的品牌药清单,名单上的药品都至少要求有3家仿制药企业生产;并且实施优先审评政策,加快对竞争有限的仿制药的审评审批。FDA推荐的这份清单中,包括不再具有专利保护但还没有面临任何来自仿制药的竞争的180种品牌药物,其中150个药物,FDA从未收到过任何仿制药申请;在国内没有批文申报的药品有34个,国内申报批文在10个以内的品种有18个。例如,阿伐斯汀胶囊国内有2个批文,一个外资企业,另一个是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沙美特罗国内有4个批文,涉及企业包括连云港润众制药有限公司、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等。”

  

  事实上,有一部分中国药企已经用自己的实力去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FDA对仿制药的政策示好是中国药企转型的契机,国内企业应找寻自己的制剂出口机遇。”在陶剑虹看来,目前中国医药创新的标杆企业中,华海药业和恒瑞医药是国际化布局较快的先行者。华海药业是从原料药企业向制剂出口企业转型的典型代表,其成品药销售已经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48%;其通过与美国生物仿制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享有修美乐和阿瓦斯汀这两个单抗产品在中国100%市场许可的权益;2016年底又收购美国本土制剂企业夏洛特工厂,使得华海拥有ANDA数量突破45个。而恒瑞医药的研发强度达到10.3%,目前已经获得FDA颁发的6个ANDA批文。一致性评价在中国的开展,将加快我国从仿制药大国转变为仿制药强国。

  

  “今天各行各业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这个时候,规模也将有黄昏,因为在一个规模的基础上,所有的商品都同质化,最可怕的是同质化的过剩。”在演讲的最后,陶剑虹再度启发企业反思:当下全球化、中国制造、互联网、非均衡的四大红利正在消失,新中产、新工匠、新技术、新居住的四大红利已经到来。企业是立足于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在新实业普遍在各个细分行业开花结果的未来格局下,每一个企业能够提供的独特价值是什么?特色化的定位是什么?在陶剑虹看来,互联网+大健康、新实业+新技术、新制造+新零售、传统与新锐、科技与人文,正在这个时代浪漫而美妙的相遇,孕育着中国医药产业的广阔未来。


■本报记者 董菊红 李蕴明

■编辑 余如瑾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