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I期临床方案设计及数据管理质量提升研讨会 ——聚焦创新,与时俱进
2017年6月30日,由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苏州百拓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的“创新药I期临床方案设计及数据管理质量提升”研讨会,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218号A1楼完美落幕。
▲左起 EDC肖芳秋总经理、苏炳华教授、杨劲教授、杨见松博士
这是泰格医药首次主办的创新药I期主题研讨会,本期研讨会主要围绕在新法规形式下,新药方案设计、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和数据管理等内容展开探讨,会议邀请到泰格医药首席生物统计学家,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苏炳华教授、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家药品审评专家杨劲教授、上海谋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杨见松博士、嘉兴易迪希计算机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芳秋作为演讲嘉宾。研讨会期间120多位业内同仁齐聚一堂,聆听几位专家的精彩演讲。
▲研讨会现场
苏炳华教授娓娓道来临床统计学在国内的起步、发展,并深入浅出地分析向参会人员解读了有关目标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中国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指导原则。苏教授强调临床试验必须严格按照法规实施,并探讨了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的5个类别,其中提及第3类化药的BE试验以及已上市药物注册的时效性。苏教授指出中国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指导原则主要参考ICHE9,时至今日其仍具有时代权威性,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的计划报告,应以计划为主,文件可溯源。苏教授最后提到国内现有128个临床适应症的指导原则,并回答了研讨会期间Q&A讨论环节的自由提问。
1、如何解读统计学意义服从临床意义?
苏教授以改良型新药和创新药II期临床试验为例,提及目标适应症的探索、剂量探索:不包含零剂量(即安慰剂对照),至少三个固定剂量(低剂量、中等剂量、最高剂量),临床症状严重的适应症可不做零剂量。至少用40例以上的样本来分析临床差异,如果剂量的疗效差异不明显,则选择剂量不当,临床试验需要重做。天然药、中药、民族药III期和IV期的临床试验必须来自两个临床大样本,且良好对照的随机化临床试验,需要有充分证据证明该医学产品具有申办方所声称的效果,其中四个证据为:
1)具有临床意义;
2)具有统计学意义;
3)稳健、充分的灵敏度分析支持;
4)可重复性;
2、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国外经常使用交叉设计来做递增的试验,但国内剂量递增都是做的平行试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不同的试验设计方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比较合理?
临床试验设计类型有四种,常使用的为平行组设计和交叉设计。平行组设计中目标人群保证随机化是临床试验的关键,交叉设计主要针对受个体差异较大的临床试验,随机化、两个阶段治疗,每个阶段都需要做评价疗效并具有足够长的清洗期,比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泰格医药首席生物统计学家苏炳华教授
杨劲教授以华法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案例向参会人员介绍了种族因素下药物临床试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接着从普拉格雷的对东亚人和高加索人进行活性代谢产物暴露水平的比较、氯普格雷的东亚悖论、基因突变、临床药理和种族差异研究、生活方式的差异、临床实践的差异直观生动地展现种族因素下的临床试验种族差异的三种情况。并以专业风趣的语言解读了ICHE5,分析桥接试验的优缺点以及和原研药数据的比较,承上启下进行三类药的三阶段研究分析,从原研PK到探索性临床量效关系,PK/PD,最后到验证性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提出关于三类药临床研究的几个观点:1)原研药具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是种族差异研究的主体;2)国内企业通过剂量探索作为补充,平等竞争,首仿优先;3)需要谨慎评估种族差异的可能性:信息收集、整合、挑战巨大;4)对投入产出是否匹配需要仔细掂量。
杨见松博士主要通过恩格列净、奥西替尼的案例对I期临床方案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从临床开发计划(CDP)对创新药的临床试验过程的重要性,到新药I期临床试验申报资料的内容及格式要求的总述,最后杨博士通过起始剂量的设定、有效剂量的预测、PK-PD关系分析完美地解读了I期临床试验的临床方案设计要点。
研讨会的最后,肖芳秋总经理表示I期临床试验数据量相对较少、数据结构简单,但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法规及其要求同II、III、IV期一样。肖总从临床试验需要三种的数据(方案要求的数据、统计学要求的数据、法律法规要求数据)合理引出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选择、数据管理过程以及数据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要素。从为何使用EDC系统到如何选择EDC系统,来保证数据的质量,肖总强调数据必须符合法规,必须真实,必须可信,同时应符合行业规范。此外,根据临床试验的电子数据采集技术指导原则,每个数据点都必须在研究中心有原始文档支持。
本期研讨会最终在傍晚的雨声中臻至完美。会议中,业内专家的经验性心得和学术性分享,以及现场的Q&A提问交流环节,使每一位业内同仁对I期临床试验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雨过天晴,归程带着满满的干货,是每一位继续致力于提升国内临床试验质量的同仁们笃定的身影。
协调III部 陈建茹|供稿
泰格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