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解热镇痛药,本身也可能引起发热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自第一药店·药店人(yaodianren520)
药源性发热,即药物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种各样新药的不断问世和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药物热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药物热是由于使用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它属于人们在治疗疾病时,使用药物所出现的不期望的不良反应。
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通常表现为:
首次用药,发热可经过7~10天的致敏期后再发生;
再次用药,药物热的出现可以很迅速,数小时内即可发生;
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可达39℃~40℃;
虽然是高热,但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基本没伴随其它症状;
应用各类退热措施(如退烧药),效果一般不好;
如停用致敏药物,有可能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机体也会自行退烧。
抗菌类药物是临床导致药物热最常见药物类型,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克林霉素等。其中,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最为常见。
抗结核类药物引起的药物热,特征表现为高热(多超过39℃)或伴有皮疹。其中,以利福平引起药物热最多见,其次为异烟肼。
酶类及生物生化药所涉及的药物包括:干扰素、人血清蛋白、抑肽酶、白细胞介素等。其中,人血清蛋白引起的药物热最多见,且患者以高龄人群为主。
中药制剂引起的药物热虽较西药可能低,但也并不少见。引起药物热的中药制剂主要为注射剂,以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出现最多。患者伴随症状较少,热型多呈骤升骤退,驰张热型。
其它一些常用药物同样可引起药物热,虽然概率相对较低,但日常用药也不可大意。
由于药物热一般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常被误诊为原发性未控制或受感染,导致病情延误。因此,日常对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现象,或退热后体温再次升高,须留意是否由药物热引起。
发送#精品#到药店人公众号
多篇精品文章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