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6大激素食物,哪些真的要小心?
很多人对于“激素”这两个字特别敏感。小孩子出现性早熟,一定是吃了“含有激素的XX食物”;大老爷们儿疑神疑鬼,生怕吃了雌激素食物让自己变“娘”;女性更加纠结了,雌激素不足皮肤不好胸不大,雌激素过多会害怕得癌症……
豆腐、水果、鸡鸭鱼,纷纷中枪。真的有那么多含有激素的食物吗?
这其实不用纠结。
现在的鸡鸭,生长速度确实很快,5~6周就能出笼上桌。它们这么速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品种好、饲料营养足、养殖条件棒。至于“使用激素”,其实并不能让鸡鸭快速长大,反而可能使死亡率增加。
这也不用纠结。
有科学实验表明:避孕药不仅不能让鳝鱼长得更快,反而同样会导致死亡。而且,避孕药并不便宜,从逐利角度看,养殖者也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没错,奶粉、牛奶确实天然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不过,要知道,母乳中也有雌激素,含量往往还要更高一些。既然母乳中有,每个人也都喝过,而且都好好的,还担心什么呢?
只是奶粉、牛奶里的天然含量,是没有害的,如果人为因素导致含量增加的话,那就该另当别论了。所以大家在购买时要注意识别。
许多人都认为,蜂蜜蜂王浆中含有天然激素,尤其是蜂王浆。然而查阅文献会发现:报道过的激素含量,低到不可能对人体具有生理效应。
“植物激素”正确说法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无根水、膨大剂、催熟剂等。它们确实是“激素”,但只对植物有效。
使用了“植物激素”的蔬果,在风味上确实可能不如自然成熟的,营养组成上也可能有点差别,但安全性方面不用担心。
大豆异黄酮和木脂素,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活性成分,它们和上面那些“植物激素”的区别在于:和人体雌激素结构类似。因为结构比较像,所以这两种植物雌激素能够与人体雌激素受体结合,因而具有微弱的雌激素活性。
这种雌激素活性有“双向调节功能”,是帮助维持雌激素稳定的。如果只是正常吃饭吃到的量,“好”作用和“坏”作用都很微小,不值得纠结。如果想额外吃点补充剂(或者说保健品),那么就要谨慎了,最好问一下医生再决定。
这个确实要重视。
所谓的“类雌激素”,是指那些和雌激素结构并不相似性,但是可以干扰人体激素功能的物质,它们属于环境污染物。
比较常见的有:塑化剂、杀虫剂、除草剂、灭菌剂、一些有机污染物(比如多氯联苯、二恶英)、有些洗涤用品、化妆品中的苯酮、一些重金属(比如铅、汞、镉等)。实际生活中,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它们,只能尽量减少接触。
来源:丁香医生、浙江医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