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不堪重负 养老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云南医保


医保基金不堪重负 养老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2017-07-26 00:00



        产业分析 本报记者 周雪松 “有的地方对医院一天一床补助100多元,一个月要补助3000元以上,费用开支是比较大的。如果上千万失能老年人进行医养结合或长期护理保险的机构养老走向这个方向,医保基金显然不堪重负,未来的长期照护保险同样也不堪重负。”日前在“医养结合能力建设研讨会暨规范化能力建设推进会”上,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对医保资金支出的快速上升表示担忧。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为此,相关领域专家高度关注并积极建言献策。 医养结合工作面临诸多难题 甄炳亮说,造成医保资金支出的快速上升,是因为用医保资金补贴床位。他说,医养结合也好,长期护理保险也罢,确实是调动了一些基层医院的积极性,他们收养的老人,绝大多数也是失能老人,甚至是重度失能老人,大大减轻了家属子女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但是这种现象也带来了一些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有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3亿,其中超过4000万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因此开展医养结合是提高中国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在日前召开的“医养结合能力建设研讨会暨规范化能力建设推进会”上,有研究人员指出,目前中国医养结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面临多样化的难题,明确政府职能,将是推进医养结合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今年4月透露,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目前中国医养结合机构共5570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为115.21万张。 甄炳亮在会上表示,做好医养结合工作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全国医养结合工作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难题:“医养结合政策衔接、部门协调、服务能力、人员培养等方面仍然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老年人健康养老方面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有待加强;亟待尽快建立符合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医养结合的医保报销政策有待进一步衔接,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有待充分协调;投融资、财政税收、土地使用、合理定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支持政策;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有待加强。” 探索中国式养老服务之道 甄炳亮认为,开展医养结合和长期护理无疑是提高中国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如何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设立出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养老、医疗和长期护理既相互衔接又分工明确的医养结合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甄炳亮说,明确政府定位是其中的关键:“第一个是政府要保障基本养老服务及长期照护服务,要推动建立失能失智,特别是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第二个职能就是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第三个就是要加强监管,这个监管是要建立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监管机制,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 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要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目前中国老龄长期照护体系需求越来越显著。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杨爱平表示,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不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一些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里做老年病科的专业和机构也很有限。目前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才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负责人结合实践谈到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该负责人认为,这需要完成老年疾病研、防、治、管的全链条一体化医疗布局,借助智能医疗技术,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打造老年人保健预防、诊疗、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养老一体化的老年人健康保障体系,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杨爱平透露,未来将从多方面入手,推进医养结合能力建设的力度,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将联合相关司局,着眼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能力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通过开展集中调研,了解服务需求,适时组织开展精准化的医养结合能力培训,重点加强老年专科医院、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急需、紧缺的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