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如何?山东交出漂亮"答卷"!

东营卫生计生官微


2017年7月31日(星期一)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立新、省财政厅副厅长孙庆国、济南市卫生计生委工会主席张晶卉介绍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和经费保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立新介绍了山东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由政府根据特定时期危害国家和公民的主要健康问题的优先次序以及当时国家可供给能力(筹资和服务能力)综合选择确定,并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非营利的卫生服务项目,属于政府向国民免费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这个项目自2009年启动实施,迄今已历时8年,是新医改“保基本”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建机制”推动“强基层”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更是新医改向全体国民送上的一份健康大礼。


2009年项目启动之初人均补助经费标准为15元,此后逐年提高,至今年已达人均50元,服务内容也从9大类22项扩展至目前的12大类49项。这些服务项目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 第一种是针对全体居民的个体服务,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 第二种是针对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3类重点人群的个体服务。具体包括为0-6岁儿童定期生长发育检查以及免费接种疫苗服务;孕产妇建立《母子健康手册》和产前检查及产后访视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和健康评价;0-36个月儿童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指导。


  • 第三种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以及艾滋病等5类重点疾病患者,分别提供随访、转诊和用药指导等个体服务;


  • 第四种是面向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


这些服务主要由遍布城乡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提供,居民自愿、免费接受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效

项目从2009年启动转眼到今年已经实施8年,先后经历了建章立制、扩面提标和提质增效等阶段,服务内容不断扩展,覆盖人群逐步扩大,服务质量稳步提高。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8205.91万份,有一半以上人群的健康档案在门诊或住院的诊疗行为中得到更新和利用。2016年全省有801.75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接受了免费健康查体,查体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腹部B超等;有744.45万名高血压患者、254.80万名糖尿病患者和34.48万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接受了随访和免费健康查体服务,规范管理率较国家要求高约15个百分点;对2.26万名肺结核患者和1056名艾滋病患者每年分别进行了服药督导管理;对531.39万名儿童提供了生长发育检查服务,对89.86万产妇及新生儿进行了上门产后访视和新生儿访视。健康教育以村、居为单位实现了全覆盖。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工作持续巩固,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0%以上,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连续多年保持稳定态势,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我省项目工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肯定,连续3次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组织的考核中荣获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获得国家财政资金奖励。

历经数年的组织推动和深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健康效益和长远效应不断显现,在我省总体上是实现了“三促进、一缩小”:


一是促进了我省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的不断提高。

2016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较2011年下降了20.0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的8.16%上升到2016年的12.08%;18岁到69岁居民标准人日调味品食盐摄入量比2011年下降19.09%,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趋势得到控制。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50岁,比2010年项目实施之初的76.46岁提高了2岁多;孕产妇死亡率由2009年的22.24/10万下降到12.6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9年的8.47‰下降到4.53‰,健康效益十分显著,使我省居民健康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二是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机制的建立完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基层医改的双引擎,已成为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财政补偿的主渠道,项目资金已经占基层机构政府投入总额的四成以上,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和保持公益性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成为“强基层”的有力支撑。

三是促进了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

项目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正逐步将以往由不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条线分散的疾病管理模式,转变为目前以居民为中心的预防、体检、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连续服务,加快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服务模式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得到有效强化,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的坐等患者上门,重医疗、轻公卫,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造了条件。

四是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2014-2016年连续3年第三方电话调查显示,农村居民项目知晓率、服务利用率和满意度逐年提高,并开始高于城市居民。流动人口重点人群服务覆盖面也逐步扩大。2016年流动人口子女疫苗接种率达到99.5%,孕产妇健康管理率达到92.9%,产后访视率达到了84.0%。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发挥了对普通居民、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健康保障作用,连续3年电话调查居民总体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政府保障民生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重要性逐年凸显。


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编牢织密基层体系。

  • 科学规划和设置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农村地区,统一规划的村卫生室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在城市社区,基本实现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10万人口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15分钟居民健康服务圈,使居民能够就近方便接受相关服务。


  • 全力推进基层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

  • 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项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指标纳入了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各市、县强化领导,精心实施。


  • 各级卫生计生和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完善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绩效考核、人员培训和信息报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


  • 省卫生计生委专门成立了项目协调工作组,健全了规章制度和工作网络,建立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配合机制,有效推动了项目的科学发展和有效实施。

三是加强培训指导。

  • 省、市、县建立了项目定期培训制度。


  • 省级成立了由临床、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技术团队,定期对基层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技术指导。


  • 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能竞赛,2016年又开展了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

四是严格督导考核。

  • 建立了省级第三方考核机制,实现了国家、省、市、县、机构五级考核联动。通过持续改进完善考核,我省项目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覆盖面、实施质量持续提高,形成了良性工作机制。

五是推进服务模式创新。

  • 第一步,转变服务观念,强化项目宣传,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


  • 第二步,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以开展项目服务为重点,探索在农村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和城市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签约服务持续推进。


下一步工作打算

  • 加快省级项目监管平台建设,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认真做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专业化复核升级行动,让居民健康档案更专业、更好用,夯实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和管理的基础。


  • 指导各地尽快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外部支撑和内部激励机制,以重点人群为重点,在医防结合、服务融合上下功夫,逐步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今年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签约服务全覆盖。


  • 以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为契机,力求在机制上有突破、服务上有创新,着力做好项目在管居家老年人签约服务,让服务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 继续加大省、市级信息平台和基层卫生计生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争取尽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签约服务互联互通和医疗机构之间纵向信息共享。


  • 通过省级项目监管平台,实现项目情况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展示。


  •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向居民推送或开放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 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基层卫生机构实现“四类五化”目标,即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4类机构实现房屋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和运行管理5方面的标准化。


资料来源:山东省卫生计生委版权归原作者多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