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撤离部分中国业务!
来源:赛柏蓝 作者:特洛伊
英国最大药企GSK(葛兰素史克)正开始在中国新一轮的调整与启程。
▍部分项目转入美国
昨日(3日)早间,GSK中国发给赛柏蓝的声明显示:“作为聚焦研发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将缩小全球神经科学领域的研发活动范围,包括终止一些研发项目。在上海开展的神经系统药物研发方面的优先研发项目将会继续进行,并将转入位于美国Upper Providence的研发中心。这次转型将确保我们能在关键项目上继续开展工作,并将其与未来药物发现研发团队整合。”
几个小时前,关于GSK关闭张江研发中心的消息开始在网络迅速传播,GSK中国对此不得不做出澄清与解释。
“预计在未来两年中,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药物开发团队规模继续扩大,积极推动在中国的新药开发工作。”GSK中国对此向赛柏蓝回应称。
近期公布的GSK 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GSK将对处方药研发产品线进行重新审核调整,预计将80%的资金投入到呼吸、HIV传染性疾病、肿瘤以及免疫炎症等领域,并终止超过30个临床前和临床中项目——神经科学研发已经不再作为核心研究方向。
▍重新调整
事实上,神经科学领域曾经是GSK中国最骄傲的一部分。
2007年,GSK在上海张江高科园建立中国研发中心,重点进行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等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药物研发上。
2012年9月6日,GSK宣布,将位于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的中国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神经科学研究“总部”,主导公司全世界范围内神经科学最前沿的药物研究活动。
即便在GSK全球研发序列中,这样的规格也已经是”最高待遇”。
作为GSK全球第三大研发中心之一,张江研发中心曾一度是跨国公司在国内最大的研发中心,其重点疾病研究领域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各种疼痛疾病。
放在大环境下就更能看出这项决策的分量之重。
几乎就在GSK神经科学全球战略调整计划出台前,包括美国强生、美国辉瑞等在内的数家公司先后关闭了神经系统药物的开发工作,失败率和成本挑战高企,是他们面对的最现实问题。
“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可能是所有药物研究里面最困难的,它的困难主要是我们对整个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在内的认识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不是很清楚,企业很难看到前景。”彼时,GSK全球研发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按照GSK此前公开的信息,现阶段中国研发中心已经有6种神经类临床化合物分别进入了全球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阶段;与此同时,中国新药研发团队已经开展了针对30种适应证和20种化合物的临床试验,共有44项临床试验在全球同步进行。
不仅如此,GSK的研发团队甚至注意到了中国传统医药对于神经领域治疗的效果——在研发中心揭幕时,相关研发负责人曾表示,近期将启动对于中药的研发,并可能会成为跨国公司第一次在中药方面进行研发,希望能够把一些创新的中药产品推到中国的市场,并且将其全球化,推向国际市场。
比如,把GSK一些最先进的核心技术来探讨在中药研究里面,比如怎样在中药已经有的经验跟我们现在小分子化合物研究的这些经验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一些化合物,真正做到中药的创新。
据悉,当时的中国研发中心除了致力于神经系统的全球研发,还负责GSK全球产品在中国的注册,包括注册所需要的这些临床的研究,在中国人群的临床的研究,研发中心大约有120人负责GSK产品在中国的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GSK近年来不断在全球加大业务力度。
2014年4月,GSK与瑞士药企诺华宣布资产置换计划,将肿瘤药品产品线与诺华的非流感疫苗业务进行置换,并将旗下消费保健品业务与诺华非处方药业务组建合资公司。另据媒体报道,GSK正计划剥离英国地区饮料品牌好力克(Horlicks)与蛋白粉品牌Maxi Nutrition,整合旗下消费保健品业务。
“我们专注于在中国的发展,并将继续基于中国市场的需求,致力于中国的研发活动。我们的研发投资将聚焦在能够对患者产生真正影响、推动中国公共卫生发展的领域,特别凭借我们位于北京的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研究所开展的研发活动,以及创新临床研究的开展和针对中国基础医疗建设的投入。”GSK中国在声明中向赛柏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