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食品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拓全新的虫草时代
▶8月23日,《中国食品报》对世界虫草论坛2017进行整版专题报道
原文节选如下: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虫草种类多达1500余种,其中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冬虫夏草、蝉花虫草、蛹虫草等。尽管目前虫草产品种类日渐丰富,但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痛点。重金属残留、菌种退化等这些虫草产业发展痛点怎样破解?虫草类真菌的资源科学研究进展如何?其安全性评价和功能性情况又是如何?
这一系列虫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日前于辽宁沈阳召开的2017世界虫草论坛上被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专家指出,虫草产业要长远发展,除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齐头并进外,产业政策的“东风”也需及时吹来。
研究虫草近30年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约瑟夫W·斯帕塔福拉目前仍然专注于虫草的分类、鉴定和菌种培育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约瑟夫坦言,之所以开展虫草的菌种培育工作,一方面由于采挖野生虫草容易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另一方面,野生虫草含有多种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因此,开展虫草的菌种培育和保藏工作对于实现虫草人工繁育和规模化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会专家和代表应发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推动虫草研究真正以全新科学的态度展现在世人面前,深度探知虫草科学与人体微生物的关系,进而开发出有科技含量的虫草类药品、保健食品,开拓一个全新的虫草时代。
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同刚表示,在我国,虫草多被作为中医药来入药,但对相关食品开发的应用,受限于其采集的时间、地域等多重因素,并未得到广泛运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虫草真菌的人工化培育已十分成熟,对其安全性和功能性也有了较为明晰的认知,由此就解决了资源的可持续的问题。“一个物品的发展一定要考虑到可持续的问题。可持续问题解决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力量的源泉。”赵同刚建议,在对虫草的研发过程中,要关注虫草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评价。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成树表示,随着人类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包括虫草在内的保健类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药物真菌具有传奇色彩,代谢产物多样,成为医疗和保健领域具有原创性精神的科技资源,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面对当前全球性的、医疗性的健康发展,我国制订了健康发展战略国家规划,特别强调了以人的健康为主题,从原来解决看病就医问题,现在向健康方向转变,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虫草的研发,发展健康产业,深度探知虫草科学在人体微生物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开发有科技含量的药品、保健食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黄金时代,虫草产业的发展恰逢其时。”王成树说道。
虫草博物馆馆长、浙江泛亚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增智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汇聚了84岁高龄、研究蝉花虫草近50余年的陈祝安教授,专注虫草食品、保健食品研发的樊美珍教授等老专家以及中青年专家,被称为“虫草研发梦之队”。
李增智告诉记者,自己所带领的虫草团队已经建立了国内颇具规模的虫草菌种资源库以及光生物学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这些平台能够实现蝉花等20多种虫草的人工繁育。同时,为了避免菌种退化,研究人员还定期将蝉花虫草菌种送至野外繁育基地进行扶壮和野化,保证了蝉花虫草的菌种质量,从而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主任陈以平教授开始用蝉花虫草替代冬虫夏草,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肾病。陈以平研究发现,蝉花虫草在改善肾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与冬虫夏草相当。陈以平还总结出了金蝉花补肾汤的经验方。由她领衔完成的相关项目获得了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与会专家表示,虫草作为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其研究和产业化,需要政府、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和企业来共同推动。在基础研究、安全性评价、规模化培育等方面均已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行业发展规划,从而为虫草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贡献力量。
致力于蝉花虫草产业化的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孙长胜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蝉花虫草产业化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稳,是科技的力量。正是国内虫草专家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才使得产业稳健发展。孙长胜特别提到了两个老科研工作者,一位是研究蝉花虫草50年,84岁的陈祝安教授,84岁的陈老师现在还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另一位是80岁的陈以平教授,也已研究蝉花虫草的临床应用30余年,至今还奋斗在医学前线。孙长胜呼吁产业界同行,一定要高举科技创新的旗帜,高举诚信守约的旗帜,持续虫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健康产品的研发,为大众提供一个健康的虫草产品。
(记者 王薇 文/摄)
EN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专题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