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乃古今医者之师祖,《伤寒》自古为医者必读之书

中药百科
☀孩子感冒咳嗽,快试试小儿推拿,不打针不吃药,简单实用,非常有效!


伤寒》蕴真谛 经方须后继

作者/毛进军


  • 伤寒》自古为医者的必读之书


伤寒》这部经典,六经辨证明晰,理法既中规中矩,又圆机活法,方药配伍严谨,独重方证相应,是应用汤液辨治的独特的临床治疗术。


从这一部经典开始,中医就步入了规范的临证途径,也就是说,对于复杂多变的疾病,从书中诸方证所体现的“辨证施治”法则入手,就有了六经统病,辨证识机,“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267条)的规矩准绳。


伤寒》是中医临床学术的根本,是中医疗效的源头。自古就一直为医者首要的必读之书,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用书范围。


如北宋林亿在《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中说:“臣尝读唐令,见其制:为医者皆习张仲景《伤寒》、陈延之《小品》。”


北宋王溥撰在《唐会要·医术·卷八十二》中记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以后,有以医术入仕者……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十道。”



从《伤寒》对后世医家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来看,就足以证明,这部经典是经得起各个时代临证实践检验的。


然而,现今这部济苍生、安黎元、造福人类的活人之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更鲜有潜心苦读经典者及用经方于临床者。


在一些中医药院校,《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所占学时甚少,而且是选修课,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对经典理论不甚理解,不会用《伤寒论》六经辨治。甚至还有人认为经典理论陈旧过时,古方不能治今病。


我经常和一些中医药院校的本科在校生或毕业生聊起有关《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及经方的应用问题,不少人认为下的工夫不大,反正是选修课,学好学不好无所谓,不太重视。即使是学了,也感到难以入门,似懂非懂,不会应用。


每当听到此言,我就思索,这么好的经典临床治疗术,至今仍然作为选修课来学,这是不是中医教育的一个重大缺失?


难怪不少学生毕业后对于辨证施治仍然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用经方治病了。


还有一些《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专业的研究生也感叹道,虽然是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但学后在临床上也很难把握六经辨证的方法,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来应用经方,如何灵活来开经方。


有一位中医药大学的本硕连读在校生,暑假期间来跟我临诊抄方1个月后,感慨颇深地说:“上大学多年,还真是不知道经方可以这么应用,用了疗效还这么好,这真是使我看到了学习经方的光明前景。”


不少学生,在学校学经典实际上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毕业后就将经典著作束之高阁了,上班后为了适应一些中医院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临床状况,多是疲于恶补西医知识,热衷于西医治病,对于用中医临证,也是图省事,以方以药套病,或者依照西医的思路来开中药,这实在是本末倒置。


  • 辨证论治思维的弱化和缺失


现在有些医生开方不见法度,废医存药,别说用经方了,真正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来开时方的也不多见了。会开“方”的不多,而能开“药”的多见。


中医的“方”,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一张处方,不论是经方还是时方,大多是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应用并证明确有疗效的,体现了古人整体辨证思维的智慧。


中医的“方”是在简单的单味药治病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各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巧妙地配合,能达到互相间协同作用和制约毒副作用的功能,是以方来协调人身整体以祛病,治病就是开方,所以古有“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之说。


方中不论药物多少,配伍原则都是严谨的,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的,是有法度的,中医的这个有辨证有理法的处方过程就是“开方”,而不叫“开药”。“开药”,大多数是没有法度的药物堆积


常听中医说:“我给您开个方吧”,西医就常说:“我给您开点儿药吧”,西药是以理化指标定位药理成分,以这些药的有效成分来治疗人体的局部病变,治病就是开药。


现在一些中医用中药也像西医一样思维,治病也按西医生理、生化、病理指标表示中药的功效,抛弃中药鲜活的自然之性,而只看重中药的有效成分,这种所开的“药”,是被完全西化了的中药。


如开药时,见一个症加一味药,见一个病加一味药。如病人头痛,就加上川芎、藁本、白芷等;头晕就加上天麻、钩藤等;失眠就加上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朱砂等;腰痛就加上杜仲、川断等;胸痛就加上丹参、红花等。小小的一张处方中堆满了几十味药物,药方芜杂,没有法度。因此有人调侃说,这样的方子哪儿是治病的,纯粹是卖药的。


还多见有以西医思维来开中药的,西医说要抗菌消炎治疗,就清热解毒药物堆积;西医说要改善血液循环,就活血化瘀中药罗列;西医说要治疗高血压病,就大开特开平肝潜阳、平肝息风药等。中医治病不讲理法方药,辨证施治,而也是什么“药理作用”“有效成分”。


这种中、西医思路不清的处方,这样以方套病,废中医思辨而牵强附会于西医理论的治疗,实在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心态的浮躁,学术的退化。这样的方子能有多少疗效呢?我想,不少中医都是心知肚明的。


这些都缘于一些中医不读《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不想着打牢中医的根基,造成了辨证论治思维的弱化和缺失。这也是当今中医西化、退化的因素之一。


  • 伤寒论》等经典经方后继乏人


近些年,国内从上到下都在要求重视中医,宣传中医,鼓励“读经典,做临床”,中医经典学术似乎是很红火了,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容乐观的。


中医表面上是繁荣,实际上疗效滑坡,潜藏危机,中医不仅后继乏人,而且后继乏术,特别是《伤寒》经方学术,更是明白者寥寥。


后继乏人是中医人数匮乏,更重要的是缺乏真正坚守中医思维模式和中医治疗特色的中医,即所谓“铁杆中医”。


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中说,全国从事中医的人数只有40.86万人,而在这40余万人中,相当一部分在临床上并没有完全依据中医经典法度来辨证施治。


后继乏术是中医经典学术的缺失,导致医术不精,中医疗效整体滑坡,人们看病首选中医的人数处于逐年下滑的趋势。


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农民选择看中医的比例比2000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67%变成现在的38.34%。这是令人忧心的。


为何时下读《伤寒》、用经方的中医寥若晨星?为何中医教学和中医临床失去了中医特色,中医疗效不好呢?


一是在于中医药院校培养学生时就本末倒置了,对临床根基《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是进入临床后不少中医不读经典,不会用经典,不注重中医的临证思维而热衷于寻求捷径,倾向于西医的医理、药理思路来开中药,因此多见“中医的处方,西医的思路”。


三是中医院“西化”现象严重,不在中医特色的疗效优势上与西医院竞争,而是耗巨资引进各种检查仪器和大型设备,与西医院拼设备。中医业务只是作为点缀,不重视学经典、用经方,不重视中医经典的继续教育。当然,不能说这些现代化先进设备中医不能用,这肯定能作为中医的四诊延伸,为辨治作参考。因为你是中医院,拼设备,用西医,不能放弃或轻视中医的特色优势。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中医,不论是中医药院校还是中医院,在教学设计、管理模式、思维模式、宣传理念及运作机制上,皆忽视了中医经典著作特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真学和真用。


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经典传承的伤痛。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提倡读经典,传承经典,勤临床,用经方,真正掌握好仲景经方学术。


读经典,用经方,只要入了门,会有新的感受的。


一位同道说:“我干了40年的临床,现在学了《伤寒论》,用了经方,看到疗效恁好,才知道以前学的都是枝节末叶,是皮毛,现在才算是真正接触到了中医的根,尝到了经方治病的甜头。”


本文选自《思考经方: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九歌(微信号:13714982120)


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面诊手诊舌诊脉诊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学习面诊手诊舌诊脉诊,掌握体外诊断,有病早知道,无病多保养!

刮痧拔罐艾灸图解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普及艾灸、刮痧、拔罐等中医传统保健方式,提供专业的养生保健知识。

肠胃调理百科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用中医的方法,让肠安胃和,一起来学习吧。

点『阅读原文进入红枣会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