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寒露——秋深露重,请自添衣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今日10时22分,迎来寒露节气。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节是天气转凉的象征,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秋明空旷,白日将变得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此时的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丨最后一批鸿雁也大举南迁,但因已有先至者为主,所以这时后至者只能为宾。
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丨古人以为,因为天寒,往日纵横叱咤的“雀”,都变成“蛤”躲到水里去了。
三候菊有黄华丨《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记载。这时候,菊花已经普遍开放。
寒露是凉爽到寒冷的过渡,我们已经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寒露习俗
登高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人们称之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观红叶
寒露时节,秋风飒飒,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漫步在通幽曲径上望山坡,便会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红叶。
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的高潮期。蟋蟀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秋钓边
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
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吃母蟹
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喝“寒露茶”
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
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
寒露养生
足部保暖
俗语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不要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
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以使足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缓解疲劳。
寒从脚下起,脚的保暖工作不能忽视,日常穿着要注意足部防寒保暖,寒露一过,要换暖和的鞋咯。
适时添衣
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
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调整起居
进入秋季后,人们常有“秋乏”。克服“秋乏”要在日常起居上作针对性的调整,其中,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许多人会出现“秋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养生预防秋燥,要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日常可以多吃萝卜莲藕、银耳以及豆类、菌类等。少吃辛辣刺激、香烤食品,同时应增加鱼、虾、鸡、鸭、牛羊肉等以增强体质。
应多吃温食,早餐最好喝粥,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例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等。日常可多吃莲藕山药汤等炖汤,滋阴润燥、益胃生津。
适量运动
此时我国北方已是深秋,南方则秋意渐浓。秋高气爽,可增加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但是寒露之后降温幅度会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加大,这个时候对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来说,不适合进行“秋冻锻炼”,很容易着凉患病。
关注“南宫市中医院”
微信公众号
厚德 业精 传承 创新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医院地址:南宫市冀南路359号
预约电话:0319-522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