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寒露丨日享菊香芝麻糕,夜尝梨贝养脾胃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7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即将进入冬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是寒露之名的由来,也意指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有描述水汽凝结现象的意境,而寒露则意味着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编辑/三木)
2017年
10月8日
八月十九 寒露
丁酉[鸡]年 庚戌月 戊辰日 周日 第41周
节气养生
寒露过后已经进入秋收的尾声,气温下降很快,低温与冷风往往会对田间最后的收成产生影响,也很容易造成风寒侵体,这便是俗语所谓的“寒露风”。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寒露时也依旧顺应节气,按照秋季养生的方法要尽量做到“早睡早起”。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节气饮食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时节养生与秋分不同,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可以的话不妨喝热的食膳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粥中粳米、糯米均有很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视情况适当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等。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时食:菊花、菊花茶、柿子、柿饼、板栗、红薯等。寒露之后,群芳凋落,秋菊却正当好处,真·秀色可餐,是不输时令果蔬的美好食材。
风俗食物——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进入深秋养生重点是在滋阴润燥。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少食辛辣之物。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寒露时的衣食住行
衣:寒露后注意脚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
食:增加甘淡滋润之品,即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住:睡眠充足缓解秋乏,“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鸿俱兴”。
行:积极外出锻炼防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保持良好心态,培养豁达快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