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医患者教育,关键在于这三步

21世纪药店

在某中医馆,笔者碰到一中年男子邢某给该馆的中医专家刘大夫送锦旗,逢人便夸刘大夫是“神医”。原来邢某两年前被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老打喷嚏,身痒难耐,还伴有心烦失眠,吃了不少药,但一直时好时坏,还为此影响了自己的工作。


半年前,邢某到附近新开的中医馆挂了刘大夫的号,刘大夫当时只开了淡豆豉15克、栀子30克共7付。邢某半信半疑吃了7天,病情大有好转,后来又换方调理了一个多月,现在大半年过去了,邢某的鼻炎没有再复发,也重新开始了工作。


被称为“神医”的刘大夫表示,像邢某这类病症对于中医来说十分常见,通过望、闻、问、切加上中医辨证施治,用《伤寒论》中的栀子豆豉汤散其内热,疏通中焦枢纽,就会有效果。


但由于历史原因及中医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人们对“中医学”或多或少有不科学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患者教育逐渐成为振兴中医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医馆,名医要宣传,患者同样需要“教育”,如何让患者对中医有一个科学认识,从“试试看”到“就要看”,需要持续的认知和宣传。


认知要全面


这两年,各地中医馆、中医院如雨后春笋,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中医馆、中医院并没有取得预期的“门庭若市”的排队效果。除了运营不力及缺乏中医资源等因素外,跟患者对中医中药认知不足也有关系。


大多数人对中医的信任度不高,觉得中医中药在养生保健方面似乎更有效。在笔者采访过的中医馆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看中医的,在中医的选择上,也倾向于谁的级别更高就选谁看。在治疗过程中,不按疗程服用、不遵“医嘱”、不按要求煎煮、不重视药品品质的也大有人在,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医的治疗效果。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很多中医理论对寻常百姓来说非常“神奇”,还有些人觉得中医疗效“慢”,不如西医治疗立竿见影消除症状,其实这是对中医的一个“误读”。中医关于疾病最基本的理论是阴阳失调,当病邪作用于人体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中医治疗先消除人体内疾病形成的条件和环境,再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因而调理的时间就会久一些,尤其是对于一些慢病、大病来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耐心。 


医病要医心


那如何开展中医患者教育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中医药的宣传。目前,不少中医馆都会通过定期举办名医健康讲座、名医网络在线直播、与电视台合作养生节目以及开展相关的病种交流会等,提升大众对中医的认知度。


其次,要重视患者的沟通交流。在笔者采访过的某中医馆针炙科,里面的大多患者都是朋友熟人介绍来的,加上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如今这个针炙科室已经成为该中医馆的品牌科室。科室里面挂满了患者送的各种锦旗,公司也经常组织交流会,邀请这些患者讲述自己的中医治疗经历,通过这些“义务宣传员”提升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度。


此外,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建设,中医治疗里一个重要的理论是“医病要医心”,即要让患者从心理上树立信任,重视医患情感沟通与交流,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中医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