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识别血常规的检查结果
上次叨妹为大家讲解了乙肝的化验报告分析,今天啊叨妹继续为大家讲一下临床上另一个常见的化验报告——血常规。血常规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常规结果可以反映出人体许多的变化,但众多的检查结果真的每个人都完全掌握了吗?接下来看一下,你对血常规的解读到了哪个阶段吧。
1.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 / 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2. 血沉
正常值:男性 0~15 mm/h、女性 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3. 白细胞(WBC)
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 约 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4. 白细胞分类(DC)
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 0.40~0.75 儿童 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 0.20~0.45 儿童 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 0.02~0.06 儿童 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B):(1)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2)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1)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2)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 X 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单核细胞(M):(1)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2)减少:无临床意义。
5.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正常值:(50~300)×106/L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
嗯哼?怎么样,大家记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