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数值分析与临床意义

云南卫生人才网


医疗招聘学习交流群:785575225

课程咨询电话:0871-65177700

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今天为大家进行血常规检查数值分析并总结临床意义,希望对广大考生有帮助。

一、参考值。

名称 参考值
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白细胞 (4-10)×10*9/L
血小板 (100-300)×10*9/L

二、各数值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1、增加

(1)相对性增加: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

a、继发红细胞增多症: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少

a、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人低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

b、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二)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

a、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坏死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b、减少: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等

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其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

c、核象变化

(a)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为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

(b)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

2、嗜酸性粒细胞

a、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等

b、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

a、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传染病等。

b、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a、增多:生理性增多(儿童期偏高)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b、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5、单核细胞

a、增多: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儿童增多)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肺结核等

b、减少:无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

1、增多:

a、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早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b、反应性增多:多为轻度增加,如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恶性肿瘤等。

2、减少:

a、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等。b、血小板的消耗过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c、血小板的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皮亢。

d、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我们血常规检查主要掌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值变化及变化意义,通过其变化借而诊断有关疾病。上述就是诊断学中对于血常规检查数值分析的叙述,更多医学基础知识请关注中公云南卫生人才网。

关注云南医疗招聘微博 

加老师微信领取备考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