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廉价救命药“复活”,机制仍需完善!

云南省零售药店协会


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要求有关部门要“将心比心”“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最新消息是,浙江浙北药业恢复生产后的第一批295万片巯嘌呤开始陆续发往各地,这批药品可满足临床一年的用量。

批示犹如一剂良药,疏解了患者焦虑,正如一名白血病患儿的妈妈所称,“看到报道,病友们都很开心,温暖在心”。从迅速启动供货,到恢复生产,保障该药物的正常供应,相关药企的表态无疑给患者吃了定心丸,让患者看见了希望。但既然是特事特办,就说明恢复生产、供应并非常态,也意味着类似事件可能重演。

“救命药”去哪儿了?短缺药又“荒”在哪儿?如何破解药品短缺困境?

救命药断了“供”,病重的他们怎么办?

曾经8块多一瓶,如今卖到98元仍“一药难寻”。作为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对长期服用该药物的患者而言,堪称救命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希恭辗转联系到药品生产厂家,却被告知因原料紧缺和不挣钱,企业已停止生产,最大的可能也是今年底生产。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7年提出,各国要提供廉价药,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介绍,美国药监局也曾对短缺药作出定义:“指一个药品及其替代品种都供应不上、影响治疗的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基层医疗机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因廉价药品短缺,一些农村患者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说:“高血压是农村地区的高发疾病,‘降压0号’被大多临床医生公认疗效好,而最近调研发现,患者被建议换成更贵的复方药。”

“廉价”变“高价”,短缺药到底怎么了?

调查中发现,廉价“救命药”的共同点,就是安全、必需、有效,价格不高、临床用量少、企业生产厂家少。但是少了它,患者不是找不到替代药物,就是替代药价格奇高。

低价救命药缘何会出现“有需求、无供给”的怪象?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指出,药品是特殊商品,对病人属于“刚需”。完全靠市场,药品生产成本上涨,利润空间下降,药企不愿意生产,医生不愿意开方子,价格低、用量小的药品就容易短缺。

按照现行政策,基本药物实行省级集中采购,并实行零加成。“不少企业为打开销路会以廉价药作为‘敲门砖’挤入采购目录。”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孙建方说,招标几年一次,药品一旦以低价招标并定价进入医保支付体系,即使成本上涨也无法根据市场情况改变价格。

与此同时,“黄牛”倒买倒卖,市场药品购销秩序混乱,使廉价药更“难求”。有关调查显示,注射用促皮质素正常零售价是七八元,而“黑市”上竟被炒到上千元。即使价格高得如此离谱,仍旧一药难寻。

摸清短缺药“家底”,走出“救火式”治理

药品短缺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难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吴浈指出,药品短缺成因复杂,主要表现为供应性、生产性、机制性以及垄断性短缺。

近期,食药监总局也重点围绕能力性和结构性短缺,采取措施鼓励这类产品注册、申报,同时对这类短缺药加快审评。食药监总局发布的《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对优先审评列出了17种情形,将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都纳入优先审评,同时明确优先审评程序和工作要求。

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既要快速应对燃眉之急,更应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我国将建立完善短缺药品信息采集、报送、分析、会商制度,统筹采取定点生产、药品储备、应急生产、协商调剂等措施确保药品市场供应。

国家在遏制药价虚高的同时,对一些关系民生、价格低廉的药品必须有所保护,不让它们消失。药企不是做慈善的,如果确实不赚钱,逼着它们赔本赚吆喝,未必可取。物价普遍上涨,要求某些廉价药药价纹丝不动,不契合市场逻辑。强扭的瓜不甜,能不能允许药企适当提提价?不让廉价药停产,还有一种思路是,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要么补贴给药企,要么补贴给患者。

      新华网 丨陈芳 王宾 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