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这种花做成酱料不仅美味,还能解毒。西汉早有记载。一起发现您身边的本草吧!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 胡世云 主任医师
秦朝时候,芍药跟牡丹是不分的,二者并成为“芍药”;到了唐朝年间,牡丹被尊称为“花王”,而芍药被尊称为“花相”,两者并成为“花中二绝”;再到唐宋以后,芍药才逐步分为“白芍”和“赤芍”。可见,芍药的发展历史还十分复杂,期间还有什么奇闻异事?一起来听胡世云主任讲解吧!
▼
芍药用药历史悠久,起源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有关芍药记载如下:“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病痰,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张仲景著名的《伤寒论》治疗方剂中芍药的使用频率排在第五位,共计 30 方(次)。北宋苏颂 《本草图经》中亦云:“张仲景治伤寒汤,多用芍药”,可见在古代芍药就是常用药。
芍药在秦朝的时候,跟牡丹是不分的,二者并称为“芍药”;到了魏晋时期,芍药跟牡丹慢慢地被引进到宫廷,是王公贵族都喜欢的一种花卉;到了唐朝,牡丹逐步被尊称为“花王”,而芍药则被尊称为“花相”,这两者并称为“花中二绝”;到了唐宋以后,芍药才逐步分为白芍和赤芍。从临床用药来看,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方书中已经有少数方剂分别使用白芍、赤芍,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的方剂分别使用白芍、赤芍更为普遍。到明代本草著作《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荃》、《药品化义》等开始将白芍与赤芍分成两药专题论述。
唐以前芍药的炮制品种很少,只有蜜蒸,此种方法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唐朝时期白芍有焙、熬、炙,赤芍有酒制、炒黄等炮制方法。宋代白芍有蒸制、酒炒,炒,焙。《本草图经》中记载:“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与现今产地加工方法相同。赤芍一般多生用,炮制品有酒炒。
芍药作为食疗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枚乘所著的《七发》。在《七发》中记载:吴国的客人向有病的楚国太子介绍了一种美味的食品,谈到了有一种酱叫——芍药之酱,这种酱不仅美味,而且可以解百毒。芍药的食疗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录,说“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意思就是,食物中毒以后用芍药来解毒,这是最好的一种解决方法。
现时白芍、赤芍不是依花的颜色作为区别标准,换言之,同为一种,开白花的芍药,其根可能作白芍用,也可能作赤芍用;开红花的芍药,其根也同样可以作白芍或赤芍用。商品白芍、赤芍的主要分界为家种与野生和是否经过去皮、水煮等加工过程为准则。
一般将家种、其根肥大平直,经过刮皮、煮后修整并晒干的称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之功效,主要用于头痛眩晕,胁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等症。
一切野生的芍药属芍药组的品种,其根多较家种品为瘦小而多筋,统称为赤芍。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因此我们知道,白芍和赤芍都是同一个植物,而因为制法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白芍偏于养血,赤芍则偏于活血。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精彩推荐
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快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世云主任」频道!
本文转载自“胡世云主任”公众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
广东省中医院开通“患者满意度调查小程序”,欢迎您对我们的服务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