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之梅奥,全球诊所从业人员的圣殿

西北医药观察




作为常年占据美国U.S.NEWS排行榜上前三和医生心中的神殿来说,梅奥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信仰。


 



梅奥主院区在明尼苏达州,另外两个院区分别在亚利桑那和弗罗里达。据统计,截至到2016年7月31日,员工人数为34175人。Glassdoor Economic Research Blog指出,过去一年:


梅奥注册护士平均薪金增长3.4%,达到了61,306美元;

药剂人员增长4.4%,达到30,522美元;

医疗助理增长6.3%,达到33,244美元;

医生增长2.7%,达到197,297美元;

医疗技术人员增长0.1%,达到53,221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梅奥的医生是年薪制的,和看诊量、手术量无关,与薪资挂钩权重最密切相关的是“医疗质量”。因此,大部门首诊患者的门诊时间约在60-90分钟,以确保全面获取患者的信息。根据科室不同,医生平均收入在20-60万美金之间。科主任和刚刚招聘来的医生,薪资水平也不会相差非常大。在这种“大锅饭”薪水的条件下,梅奥不允许自己全职医生在外进行多点执业,仅仅限于在梅奥体系(社区医疗体系)中可以多点执业。这种情况在美国医院中是非常少见的。


我记得在会上问过梅奥的管理者一个问题:如何招聘那些大牛医生?”当时得到的回答很让我意外。


梅奥为招聘来的大牛医生开出的薪资一定是行业里面很具有吸引力的(因此招聘大牛医生是分分钟的事)。但与此同时,梅奥招聘医生也需要看该名医生是否符合梅奥的价值观和文化。就算医生再有名,一旦在面试或者试用期时发现该员工与医院文化不符,梅奥也会果断地对这个医生say no。



国际转诊办公室很用心地使用了铜牌和名牌,对于约见国际转诊办公室谈合作的邮件也会提早2个月进行通知确认。


聊天中对方提到近期有很多中国医院来梅奥进行业务洽谈(我们也是其中之一),但作为认证转诊地点,必须每年达到一定的转诊量后才能被授予这个光荣的称号。此外,梅奥也在世界范围内进行MCCN的医联体医疗机构认证,全亚洲目前唯一一家在新加坡的Raffles Hospital。




梅奥的文化传承从一进梅奥门诊大厅内就能感受到——


这辆“古董”级别的救护车是当年老梅奥在罗切斯特这个小镇赖以出诊的交通工具。在梅奥的院区内还设立了博物馆,成列那些有故事的物品。有意思的是,成为世界一流医疗机构的契机与当年梅奥兄弟俩愿意走访世界各国去学习新技术有关。一人看家,一人去周游世界,然后再进行轮换。久而久之,便把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技术带入了这个小诊所内,也渐渐成为了世界各地医生来学习技术、交流进修的医疗机构。


下图是梅奥的门诊入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可能因为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因此在门诊接待大厅门口设置了3根车道。并且很贴心的是,轮椅就在门边,每个需要轮椅的患者在预约登记时就被告知,医院会派专人来进行推送轮椅的服务。作为家属,只要陪伴患者即可,根本不需要推着轮椅到处找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梅奥有一栋楼叫做“健康生活馆”,旨在向民众们传达如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更好地健康生活和控制慢性疾病。如果不是有人带路,我甚至认为走到了某中央厨房或某连锁健身会所,太专业了!



营养餐厅每周会进行排课,也有专业的营养师、健身教练和全科医生给报名参加的民众们进行授课。主题例如有:如何为糖尿病人烹饪食物?如何做低卡路里的甜品?诸如此类的主题既贴近生活又充满专业性。“让患者健康生活是我们的目标”,一位工作人员充满自信地告诉我。对于患者教育或者健康教育,梅奥每年也会出版大量的科普内容,从发病机理、治疗、预后、康复等多层面来给患者和家属灌输正确的医学知识。这些宣传资料装帧精美,堪比刊物,我背了很多回来进行学习参考。



这么高大上的医院一定很贵吧?的确,比如一个胸腔穿刺,如果没有医疗保险支付的话大约在1万多美金。因此任何医疗机构都是希望自费病人越来越多。据梅奥工作人员透露,最喜欢的客人是中东土豪,去体检拖家带口不说,很多情况甚至会包下一个楼面。当然,梅奥也接受Medicaid\Madicare这两个美国政府保险和各种美国商业保险的病人,只是PayerMix可能自费客户更多一些。


但值得注意的是,梅奥是一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所有的收入全部会再投入到医院的建设、员工福利、IT开发等等内容中。列举几个2015年的官方数字:


门诊量: 131万(相当于中国一家较大型三甲医院);

员工:6.4万人,其中医生和相关高级专家4500人(相当于中国10家较大型三级医院);

人员工资:63.71亿美金(平均人员工资13.9万美金,绝对高水平工资);

捐赠收入:1500项各种捐赠基金,2015年共接受3376 million (3.3亿美金)。


最后,随着中国医改的深入、体制的解放和投资方踊跃,让我忍不住期待了一下中国梅奥的出现。But,医疗,一定是一个慢慢培育的过程,所有的品质、品牌、理念、文化没个几十年是出不来的。最近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拔地而起,经常业内也在讨论是否“产能过剩”。至少我看来,目前肯定是供大于求,做得好,才能做得长。最后,在这波潮涌中wish everyone good luck,坚持下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胜利。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