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清分享】卫计委:基层医疗这么改
两会召开在即,在这个时期,国家卫计委举行发布会,特意邀请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大家对于如何切实推动健康中国给予了很多好的经验和措施。尤其是对于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代表委员们给出了系统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从代表委员们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要想把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依靠紧密型医联体,作为医联体中最实用最有效的模式,紧密型医联体在今后将是主流趋势。
紧密型医联体大概有三个特点:
1、不仅限于技术合作,人财物统一调配。
2、经济利益一体化,实现利益责任共同体。
3、分工明确:三级医院诊疗大病,二级医院诊断常见病、多发病,社区负责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因为紧密型医联体是人财物统一调配,所以无论大医院的专家还是社区医生,都是一体的,这使得医生下到社区是非常方便。
把医院的常见病,呼吸、心血管和内分泌、肿瘤等方面的专家下沉到社区,让社区老百姓都能很方便地看上专家门诊,这样病人就流向社区的积极性比较高。
再有就是对于社区医生的传帮带,专家通过培训、专业指导,从而提升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
另外,三级医院专家要结合社区的优势,带着全科医生做好基层科研,提高他们的诊疗能力,营造社区的学术氛围,通过这样来增加社区医生职业成就感,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进入基层。
光靠专家下沉帮扶是不够的,要想使基层成为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阵地,就需要大医院把常见病、多发病的科室下沉到基层。
因为在紧密型医联体中,社区是上级医院直管,作为常见病的科室,如口腔科、中医科、按摩、康复等,把这些学科下沉到社区,加强基层的学科水平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的医疗水平问题。
紧密型医联体最终要的标志是什么?顾晋给出了答案:信息有联系。
“如果没有信息化的联系就是一个松散型的。我们的模式是把信息联系起来,把社区和三级医院的信息联系起来。”
真正的信息化联系是什么样?
1、所有病人的资讯都要和医院交互
这样确保医生能够连续地跟踪关注到他,及时了解到病人住院期间的变化状况,出院以后在社区能够得到很好的随访和健康管理。
2、建立科学转介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挂号机器
社区医院并不是给上级医院转诊的挂号机器,而是要建立科学的转介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首诊以及转诊的意义,有了社区医生的参与,转诊挂号不仅变得方便,还变得更为科学,患者们也更加意识到基层首诊的价值所在。
顾晋表示,希望将来医保能够在为社区引导病人方面有一个倾斜,比如到医院看感冒,在社区看病,可以报销80%,但如果到三级医院看病,可能就报30%,通过在医保报销比例上拉开差距,就可以引导病人往社区去看常见病、多发病。
人财物统一管理是紧密型医联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想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在人才机制上就不能松散。
有人提出建议,在未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中,人才方面应该参照云南省的经验,乡村医生采取“县招乡用”的模式,社区医生的编制和身份是县医院的,可以到乡里工作,这样才可以保证社区医生的水平和人才的稳定。
如果医生本身的身份都是松散的,那么医联体的建设就很难做到步调统一。只有有了统一的编制,才能有好的管理和分配。
随着紧密型医联体的逐步崛起,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单打独斗的日子结束了,紧密配合、信息互通使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能真真正正落到实处,相信在2018年会有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现,基层医疗环境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内容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于小渔
原文略有删减,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