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正致良知书院第四期线下读书会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儒释道兼修,文武兼治,知行合一,堪称千古一人,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立功、立德、立言,被后世称为“真三不朽”的完人。
齐声歌唱《祖国颂》
普正致良知书院读书《答南元善》
2018年2月9日晚,普正致良知书院第四期线下读书会,于普正药业集团总部三楼会议室举办。本期读书会由普正致良知书院秘书长肖卿主持。
本期读书会,主要诵读了阳明先生《答南元善》。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号瑞泉,陕西渭南人。明代著名学者,阳明门生,性豪宕,雄于文。正德辛未(1511)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致仕后,在渭南致力于传播阳明心学,嘉靖辛丑(1541)卒,年五十五。
嘉靖二年(1523),南元善出任绍兴知府,往复数次拜访阳明,殷勤问学,深得“致良知”之教。元善刻《传习录》中卷,修稽山书院,服膺阳明心学,为朝廷所忌。嘉靖五年(1526),元善在汇报政务,觐见时被罢官归乡。在元善回乡途中,两位先生书信论学。
在这封《答南元善》信中,阳明先生提到面对人生的挫折,有三种人,一种是“高抗通脱之士”,他们能“捐富贵,轻利害,弃爵禄”,但他们多数还没有入道;第二种是避世之徒,他们或“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或“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然”,“牵溺于嗜好”,但后来就慢慢疲倦懈怠,“忧愁悲苦”;第三种就是“有道之士”,他们“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从而达到不“慕富贵”,不“忧贫贱”,对诸如“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现象,都能超然其外。
王大永
南元善在书信中,只字不提被罢官一事,仍然孜孜不倦向先生请教探讨“致良知”之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任何挫折也好、诱惑也罢,正是考验我们的心智、修炼我们的内心的机会,让我们在顺境时不会得意忘形,在逆境时不会消极悲观。
李付发
真正的“有道之士”应该能超脱物质之外,不受各种外界的干扰和功名利禄、富贵贫穷的影响,从而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不“慕富贵”,不“忧贫贱”的境界。
刘胜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学道之事,是活到老学到老,悟道不分先后。君子学以为己,保持一颗学道之心,即使现在没有领悟,但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刘香香
有的时候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否定,遇到困难和瓶颈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顺境时激情洋溢,逆境时却往往会悲观沮丧,甚至想放弃。以上种种,本质上仍然是心上修行不够,内心不够强大,才会患得患失。
陈梁
每天坚持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也是修心的过程,愿意用真心去坚持、去分享、去修炼,知行合一,做好自己影响他人。
普正致良知书院
全体齐唱《祖国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