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医故事 | 守望初心,只为做最明亮的“眼睛”——记检验科曹冬冬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

  自2007年入职检验科,曹冬冬至今已工作了11个年头。她始终用细致踏实、勤学好问的严格标准要求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成长为检验科技术骨干,并被ISO15189实验室认可担负技术负责人,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用最严格的标准获得国家认可

  “检验科的工作种类繁多,单检验项目就多达三百余项,各专业组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异,而我们面对又是全院的所有患者。检验科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检验人员在工作上不允许有丝毫的偏差。”曹冬冬说。她坚持把“零差错、零投诉、零事故”作为检验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在她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检验科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认可的区级二级医院的实验室,也是胶东地区首家通过认可的实验室,这意味着检验科的检验报告单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

  2014年3月2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检验科顺利通过了ISO15189实验室的现场评审,并于同年9月正式授牌通过认可。作为技术负责人,曹冬冬参与了整个评审认可过程。回想起这件事,她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这是我们科室、我们医院的荣誉,更是我们科室每个人的骄傲。”作为技术负责人,她需要协助各专业组长们制定技术上的标准,帮他们解决人员培训、仪器性能、试剂耗材、检验方法学、性能参数、报告单格式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有标准可循的都还算容易,更难的是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可参考的标准,需要自己制定。”她说,由于各专业组的差异性,一个方案并不能全部适用,所以经常是一个问题,多种解决方案,甚至许多问题都要立足自身来解决,难度可想而知。

  对曹冬冬来说,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工作压力大、强度高、任务重、人手少,往往一项工作还没有完成,第二项、第三项工作就接踵而至。身体上的劳累、精神上的压力,以及各种各样的状况,让她时常偷偷掉泪,多少次都想要放弃,但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在现场评审,她整整加班一个月,每天都是晚上10点以后回家。“最后我发现我几乎一个礼拜没有跟孩子说话了,早上我上班时孩子还没有起床,晚上我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说起这些,她的眼圈又红了,“所有的辛苦都在最后得到了回报,我们顺利通过了实验室认可的现场评审。”在实验室认可过程中,她出色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得到同事和专家们的好评。

用真情服务每一位患者

  曹冬冬还有一个编外工作,就是科室“救火队员”。遇到需要与病人沟通交流时,大家都习惯喊她出来帮忙,次数多了,“有事找冬冬!”就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十月的某天中午,一位大娘来到检验科窗口询问自己的老伴在哪里打针。因为大娘口音重,并且只知道老伴和儿子的名字,大伙问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到底什么情况。那天曹冬冬刚好值中午班,她闻讯过来,仔细辩听大娘说的话,终于弄明白。原来,当天一早,大娘的儿子带着老伴来到城阳人民医院看病,临走前给她打电话说了一声。她因为担心就自己来医院,想看看老伴的病情。谁知出门忘带手机,也不知道老伴去了哪个科室,从9点多钟到12点半,从一楼打听到二楼,却始终没找到老伴。问清楚了事情的经过,曹冬冬安慰大娘别着急,由她们帮忙找。她们根据查询检验报告单得知的信息,分别向急诊科、成人输液室等科室打电话询问,也没找到。大家都为没有帮上忙而感到内疚,同时也担心大娘的老伴已经回家,两边都着急找人。正在发愁时,有人提议,再试着联系下住院部,也许住院了。电话接通后,果然大娘的老伴正在办理住院手续。得知大娘找到医院来了,大娘的儿子心疼不已,赶忙过来接着大娘,对检验科的大伙连声道谢。大娘也拉着曹冬冬的手,要把自己给老伴带的稀饭送给大家。

  曹冬冬始终用严苛的专业标准,努力践行着十多年如一日的工作“初心”: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如既往、不计得失、满怀感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