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让患者医生双方都受益
来源:中国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3月26日上午10:00在北京医院诊疗楼七层会议中心召开发布会,由北京医院介绍面向患者开展健康科普有关情况。
中国卫生记者:
我有个问题请问汪芳医生,之前我一直关注您的“汪芳心视界”公众号,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开办它的时候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吗?谢谢。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健康科普专家汪芳
这些年,心脑血管疾病上升速度非常快,目前全国首位死亡原因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占到了40%以上,这种病越来越多。同时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这种疾病的发生率绝对数迅猛增加,而且出现了年轻化。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每次随着一些名人的去世,一些重大新闻的效应,实际上大家都非常关注。
我们在这种高科技或者信息广泛传播手段都可及的情况下,在微信朋友圈里也看到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知识的传播。当时我也非常关注,关注时就发现很多的知识前半部分看着非常好,到后边就走了样,有时候甚至有些误导的信息,我经常在圈里回答一些朋友的问题,发现很多问题反复在朋友圈里隔几个月,甚至一年以后还在回复。
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包括支架该不该用,包括一些他汀药物到底是否安全,是不是能长期用,还有高血压应该怎么治疗等。我就觉得,老百姓非常希望得到正确的科普,但是很多知识确实是良莠不齐,或者说“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感觉,可能有些知识正确,你就相信了整个渠道的正确,但是有很多误导导致了我们预防理念的偏差。
我一开始是逐一回答,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力量非常单薄,我就想到了一种更加普及的方式去写文章,最初我是从“给支架打上信任的铆钉”,以及关于“他汀药物到底是不是毒药”,还有关于老百姓常常提到的“人参能不能吃”等这些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开始写文章,没想到这些文章挺受大家欢迎,传播非常广泛,我慢慢地把过去积累的东西写出来,不定期地发布,最后变成了每周一次,周三统一发布。
当然在发布的过程中,更多是来自于我们在门诊的一些患者特别关注的问题,还有在病房和门诊的时候反映出来的普遍性问题,我都进行了解答。我文章里没有提到的情况下,我会告诉患者,针对您的问题我会写一篇文章,日积月累就坚持了下来。当然中间也有一些小的插曲,花费了很多精力,在我刚开始的时候,前面有一些积累,这样写不费太多的劲,但是到后期,都是要根据患者的提问,还有一些病例的总结,确实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也打过退堂鼓。我记得有一次实在是忙不过来了,因为每周三上午专家门诊病人非常多,下午科室还要学习,晚上还要学习,来不及发布的时候,不少关心的粉丝纷纷在后台留言,甚至发微信、打电话,问我身体是不是出现状况了,我特别感动,星期四赶紧把那篇补发上来,以后坚持不管周三发生任何情况,都坚持说正确的科学知识,让老百姓从点点滴滴里每周有所收获,坚持把这个微信公众平台一路开办下来。从2014年12月25日正式发布以来,已经走过三年多的历程,也积攒了几百篇文章,同时在这些文章里面,我也摘取了一些精华,出版了一本书,感谢医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所以把这些文章集结成册,马上第二部书也要面世了,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同时我觉得,这些微信公众号发布以来,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不仅是给大家带来一些正确的心血管病防治的措施,或者一些理念,也让我自己不断厘清思路,锻炼了跟患者互动交流的能力。此外,最重要的感受是通过这些科普的积攒,跟患者的交流也更加深入,避免了他们更多听信各种各样的不实之词或者一些误传,他们也带来了非常多的真切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是付出了心血,也感受到了患者的需求,还感受到了他们的温暖,正是因为这种温暖,激励我一直坚持下来,直到今天。
仁怀市中医院院歌